《中华文化的特质——至圣先师》课后反思

发布者:芦远泰     所属单位:信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发布时间:2016-08-31    浏览数:0

《中华文化的特质——至圣先师》课后反思

孔子兴办私学,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修是一条腊肉干,是当时贽见老师的礼物,只要有愿行束修之礼的,也就是愿意在孔子门下接受教育的,孔子是不会拒绝的。自孔子起,受教育不再是少数贵族的特权。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之教育宗旨主于成人,但因学生的不同资质而各有侧重,因材施教是其重要的教育方法。因此,他的学生得以发展自己的优长。以德行著称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以言语著称的有宰我、子贡,以政事著称的有冉有、季路,以文学著称的有子游、子夏。在《论语》中有一个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故事:子路与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即听说了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发生疑问,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除因材施教外,孔子还主经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亦不复也。孔子教育弟子要有一个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孔子教育子路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再如教育子张以多闻阙疑多见阙殆。在学习方法上孔子主张要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孔子还主张学无常师,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孔子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对今天的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孔子作为教育家之成功,成就了他作为思想家之伟大。孔子之后,思孟学派将其学说进一步发扬光大。至汉武帝时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奉儒学为一尊。若以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儒家三不朽的价值评判标准来评价孔子的一生,孔子无疑是一位神奇而不朽的人物。孔子的立德,不仅止于自身道德修养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在于他为世人树立了一套完备的道德修养规范,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凡夫走卒的立身行事与道德修为。孔子的立功也有别于驰骋杀场、开疆辟土的赫赫武功以及运畴帷幄、治国理民的文功。孔子的功绩在于他所创立的以为核心的伦理纲常被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采用,用以维护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轶序。他的学说被其后学发扬广大成为影响中国最为深远的一个学派。中国历代的志士贤人无不受其思想的浸泽,在他那里寻找安身立命之本与安顿心灵家园之所。他功绩在于对中华文明、中华传统的不朽之功。孔子倡导述而不作,未有独立之著作,却对保存和整理古代的典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论语》是孔子门人记载孔子言行的一部著作,保留了孔子的重要言论与思想。孔子的某些精辟言论至今仍被奉为至理名言。

孔子是做为人伦之楷模,万世之师表而被后人尊崇的。他的以为核心的伦理纲常被封建统治者用来维系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维持封建社会的轶序。他授徒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以其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当时被尊为显学,汉代被定为一尊,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的思想奠定了中华文化之根,深深地渗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中。在汉代,孔子被经今文学家奉为有德无位的素王。公元元年,孔子始有封号,汉平帝刘衍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其后,在封建王朝中孔子又屡次被尊封。孔子先后被尊封为文圣尼公至圣文宣王大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等。民国年间国民政府派专员祭祀孔子,祭文仍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据《谥法》说: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文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圣善周闻曰宣。至于大成,是赞扬孔子及古圣贤之大成,至圣则是说孔子是最高的圣人。由历代王朝给孔子的封号可见他们对孔子的最高赞誉及对孔子思想学说的尊崇。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至圣先师的地位也在这些尊封中确立下来。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