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导师

发布者:张锟     所属单位:鄱阳县第一中学     发布时间:2016-08-31    浏览数:0

孔子三十岁左右,首开私人兴学之风气,他是以私人身份,担任教师的第一人。孔子首倡「有教无类」的作法。他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只要肯送上十条乾肉做学费的人,不问其出身是贫富贵贱,智愚,贤或不肖,一律可以当孔子的学生。这对在专制时代,受教育是贵族的权力的限制,是种前所未有的创见,广开了平等受教之大门。         除了「有教无类」,孔子并依照学生之才智,性格,资质,来「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孔子对教育的看法,是将学生教养成一个真正的人。所以他首重「行为道德的教育」。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孔子以为,一个人如果能将「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谨慎且诚信地处世,以仁爱忠恕待人」,这些德行都做好了,还有剩余的时间,才学「诗、书、礼、乐」与「典章制度」。所以教育的顺序是「先进德,然后修业,再出来为国家社会服务」。        孔子对学习的看法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譬如为山,未成一篑(音愧),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不愤,不启。不悱(音匪),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等等。        所以「学习」之后一定要复习,始可达到「温故知新」之效果,学的人才会觉得有成就,有快乐。然而「学习」与「思考」必须并重,不可偏废。否则光学习而不思考,会造成迷惘,茫然无所得。而光思考而不学习,有时会想错,就会危疑不定。所以孔子勉励人要加强学习新知,同时不要忘记旧学。        孔子藉用积土成山,填平洼地为比喻,说明为学的成与败,操诸在己,宜持之以恒,往前努力不懈。他认为「教与学」是双向的,是互动的。学生要自动自发,配合教师的启导,才能达到「教与学」的效果,事半而功倍,所以孔子说:「学生要是想求通而未通,做老师的才去启示他。学生要是想说又说不出来,做老师的才去开导他。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教导他了」。        孔子说:「从前的人求学问,是为了充实自己。现在的人求学问,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自己,才去学习」。此外,孔子还说:当学生接受教导时,「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才是真知呀!」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