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教育教学的思考

发布者:周开财     所属单位:铅山县教育局机关     发布时间:2016-07-01    浏览数:0

                    小学品德课教育教学的思考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针对小学阶段的孩子们进行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它的主要目标就是促进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性格特点,接受能力,正确地组织课堂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打造高效的课堂。但是,目前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作为教师,该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深化教学改革呢?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地探索和思考的。  

       一、片面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尊重同学们的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最基本的内容。然而,这种理念一旦被引进课堂教学中,往往会被表现的片面化,认为这一切都只是表面现象,甚至于有的学校以一节课老师让学生发言的次数来衡量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妥当的。但是有好多时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过分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至于忽略了自己作为教师的引导作用。整个课堂上,学生手舞足蹈,七嘴八舌,丝毫没有教师说话的机会。课堂完全成了学生自由表演的舞台了,教师也就一味地满足学生的自由,任其自由发展,这样表面上是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不利于教学。
  二、过度地注重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是用来进行品德教育的,品德方面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由此在新课改中就倡导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要与日常生活接轨,要时常关注生活细节,时常体验生活。在这样的倡导下,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比较注重往生活方面引导,但是他们在某些方面引导的有点太“过”了。比如说,一堂课45分钟,老师用大概38分钟都在列举生活中的小故事,小实例,或是某些有趣的现象。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来显然是生动活泼的,充满活力的,学生热情洋溢,可是他们往往是沉浸在那些有趣的故事里面,对书本中的内容完全置之脑后了,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不可取的。一堂课下来,大家也只是凑凑热闹,而所学的知识是基本上没有印象。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