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竞赛之后感

发布者:张君     所属单位:南昌大学附属小学     发布时间:2016-08-31    浏览数:0

 

           习作教学竞赛之后感

 

20099月初,我忽然接受到一个任务:准备一堂习作课,九月底参加南昌市的习作教学比赛。一听到这个消息,我整个人都懵了:虽说从教十几年了,但我从未上过习作教学的公开课,这还要去比赛?

在接下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的这堂课一共上了9次之多,可以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啊!一次一次地讲,一次一次地改,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这是课堂教学设计理念的更新,是自身固有观念和做法的大胆改变,套用一句歌词“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我要说“磨你千遍也不厌倦”,因为在磨课中,我有了很多的收获。

1.备课——乱花渐欲迷人眼  绝知此事要躬行

备课之前,选课时我也是费了一番功夫。既要适合自己的教学特点,又要考虑学生没有上过;既要考虑习作要求难度不能太大,又要考虑学生能够出彩,所以,我反复在三至六年级的各种版本教材中选择要讲的课,最终选定了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习作4:通过一件事的叙述,一个场景的描写,用上几个象声词。

上好课,首先得备课。于是我第一次进行教学设计时,像往常一样,先打开电脑寻找这课的现成教案,结果搜集了十几种不同的教案。这个教案也好,那个教案也好,令人眼花缭乱。怎么办?干脆把他们的优点全部吸收,不就是一篇更优秀的教案了吗?我就一篇一篇地看,看看哪个的导入新颖,哪个的结尾好,哪个板书有特色,最终拼凑成了第一次的教学设计。结果上完后,效果极差。

回想一下我的第一次备课经历,其实这不是真正的备课,而是抄袭。这样备出的课,不伦不类。我既没有完全吃透教材,又没有考虑学生,没有做到胸有成竹,所以上课时只想着教案的下一步是什么,完全没有进入课堂,关注学生。

第一次备课给我很大的教训。此时的我陷入了迷茫之中。我再次走入网络,与名师对话。在《学习使用象声词》的课堂里,我被余永正老师深深地折服了。听课后我有个强烈的感觉,便是:实在。余老师的作文课扎实、丰实、平实,将复杂的作文教学简单化了。余老师的这堂课,不但拓宽了学生作文的思路,也拓宽了我的思路,终于把我从过去的一味追求形式和求新求异,忽略了对教材的精益求精的怪圈中拉了出来。专家和老师们也给我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这使我懂得了备好一节课,一定要教师亲自去读文本,揣摩作者意图与作者进行对话,然后再写教案。循着这个思路,我的心里豁然开朗了许多。由此,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分别为:认识象声词——体会象声词的作用——尝试运用象声词——明确要求,选择素材。

2.上课——为伊消得人憔悴  磨你千遍也不厌倦 

这堂课总共上了有九次之多,在这九次中,我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心理路程。上得好了,心里好受些;上得不好了,很苦恼。回家之后,继续修改教案,反思改进措施。有几次上课,前一天晚上,睡下之后脑子里一直不停地在转,上课的镜头一遍一遍地浮现,就是停不了。直到一两点才睡。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啊!

为了更进一步完善,我又试讲了几次,结果又有很多问题出现。要么我的语言过于累赘;要么一些毫无价值的提问制造了课堂表面上的繁荣,比如说是不是这样?有没有?;要么没有评价语言,课堂不精彩。我开始思考我的课堂教学到底存在哪些问题,通过自己感受和大家提出的意见,我总结了一下几条:1.上课时,没有真正走进学生,老师没有融入课堂。2.评价语言单调。3.课堂调控力不强,课堂机智缺乏。还有很多问题,我就不一一列举。

面对这么多的问题,我一度责怪自己,教了十几年书了,突然发现自己不会上课,离一堂好课差之千里啊!怎么办?改吧!赶紧改!

想一想上面的问题,我觉得融入课堂是比较重要的问题。我为什么没有走进学生?原因是不熟悉教案,上课没有认真听学生发言,只顾自己的教学内容,只顾完成任务。于是,我回家自己给自己讲,要么给女儿讲。在上课时,我一再提醒自己,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这样我的下一步教学才会依据学生的发言,依据学情因势利导,师生真正对话和互动,共同融入了课堂。当我去细心聆听学生发言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学生的发言是非常精彩的,有些语言连我都想不到和说不出的。

比赛后,我突然觉得“柳暗花明又一村”,对上好一堂课有了信心。在这次参加比赛过程中,我有很多的感受。

1、经受住了一次身心两方面的磨炼。我为自己经受住其中的磨练快乐,也为磨练后的提升而幸福,

2、在同台竞技中找到了自己的落差。虽然这节课获得了市习作教学竞赛一等奖,在之后的省级比赛中获得了特等奖,但我心里明白,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我还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想对自己说三句话:

1)捧起课本仔细地去读,大声地去读,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文字背后的深意。

2)放下教案全心地去教,用心倾听孩子的发言,真心鼓励孩子的进步,真正让课堂成为心灵交流的场所。

3)再捧起书广泛地阅读,丰富自身的文化修养,积累更多的教学理论,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让自己进步。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