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学习效率

发布者:刘茜莹     发布时间:2016-08-27     浏览数:0

激发学习动机,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文言文的教学在高中语文新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课程教材文言文篇目数量增多,课文难度增大,在高考试卷中文言文占有的比重也较大,它是考试中学生最容易失分的部分。近些年来,笔者在吸收许多文言优秀教研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认识到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动机,培养积极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那么如何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动机,提高文言教学效果呢?
一、重视“读”
朱熹谈读书时有段话:“凡读书须要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但文言文朗读存在困难,它字少意深,音单义广,一字多音,一字多义,所以文言文语感需要长期练习,急于求成的功利性作法犹如饮鸩止渴。我认为,读是开启文言语感大门的钥匙,离开了读,学习文言文就等于在空中建楼阁;读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动机,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从而提高学生文言学习的效率。为了使朗读的功效充分发挥出来,我每篇课文都要认真设计课堂朗读程序,每次朗读都要提出要求,让学生把读和理解巧妙联系起来。另外我坚持对文言的诵读进行监督、指导,在课堂上作示范朗读或者找些音频材料,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拨。
以前布置文言课文的预习时,我经常要求学生预先翻译课文,而学生也是找来翻译书应付应付,效果甚微。后来我把学习每篇文言课文的预习作业改为读:要求学生至少读5遍以上是,一册书下来我的学生也基本养成了这个预习的习惯。在课堂上检查预习就是比读,比谁读得准确流畅读的快,比谁的语气语调把握得准确,比谁读得更有感情更有感染力。大声齐读、分小组读、个人读、配乐读、分角色读交替进行,所以学生喜欢读愿意读,背诵的文言文读的滚瓜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能读的朗朗上口。在长期的日积月累得朗读中,学生能逐渐体悟进而掌握古文的语言特点。随着对文言文语言感受力的逐渐增强,学生的古文语感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理解翻译文言的能力自然大大提高,还能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朗读效果,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因为要读好,就一定要读出感情。而要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就必须对课文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要透彻理解,对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要深切感悟。
另外我定期(每周三篇)印发一些难度适当的文言小故事(100字左右)给学生读,学生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自然地明白故事的意思,不用特别去一个个词翻译,在读中就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兴趣,提高学生文言文本阅读能力。
二、 强调“查”
学生自己经常性的“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本,有利于学生调动原有认知,结合阅读策略,读解文言文,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文言学习动机,提高学生文言学习的兴趣。
1、“查”《古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学习文言文,碰到最多的是实词。学习的过程中最需要积累的也是实词。古代实词最大的特点是一词多义。我们要教给学生注意总结一词多义的规律,这样就记得牢,记的多,记得有意思。对于注释未涉及而自己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对查阅相关工具书,直接记录课文原文旁边;对于一些重要的常见的字词则要求学生对这个字词的几种重要的含义进行归纳和积累。另外要求学生查阅《现代汉语词典》把文言实词和现代成语的意思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即能牢固的掌握这个实词,又能复习成语,一举两得。而且这样的学习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时单纯教强调某个词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记忆词的意思,学生恐怕很难记得牢固。但是如果要求学生把词和成语中意思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就会积极动脑,就一定能深刻的记住这个词的意思。比如1、管仲正衿再拜曰(正襟危坐) 2、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若即若离)等等。我认为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文言阅读的基础,如果能了解实词的含义等于英文阅读时知道英文单词的意思,那么阅读起来当然不会有什么困难。至于虚词和句式在掌握实词的基础上通过一些练习是完全可以很好的把握。而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文言字词进行归纳和积累,学生兴趣大,效果佳,可以达到数半攻倍的效果。
2、查找作者的时代背景以及和课文相关的资料,并进行疏理。每位作者的文学创作都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与思想的表达,因此文言文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的理解上,而是要从其作者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的生存状况来学习文学作品。这也就是朱光潜论古诗词的鉴赏要学会“知人论世”,善于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背景的了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鉴赏,从而走进文本,解读作者,进而把握作者对自然、人生的双重感悟,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比如学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之前,学生通过自己查找,了解了:李陵事件,了解了这个两千年前的 “骨头很硬”的太史公先生,遭受奇耻大辱的宫刑,污及先人,见笑亲友。了解司马迁的狱中之痛,了解他怎样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图出现一线转机。了解了任安对司马迁的期望,了解鲁迅对他的高度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课堂学习课文时,学生对文中司马迁的沉痛,司马迁的人生观,对于历史人物的新认识,对历史留给我们的沉思等积极思考,兴致浓厚。
另外对与课文相关的一些资料的了解,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预习《苏武传》时有学生在网上查到了一首歌《苏武牧羊》,这首歌用细腻的笔法把读者带入一个缠绵的感情世界里,不容你沉醉又立刻又粗矿的笔法把你拉了出来,摆在你面前的还是一个堂堂铁打的英雄人物。歌词撞击着读者的心灵,淋漓尽致地表现着作者的情感。学生把它拿到班上反复放,通过这首歌学生就对苏武其人产生了极大地兴趣,自然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兴致高昂,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尝试“写”
每年高考都有一部分学生凭借文言句法,作文得了高分。早有2002年江苏南京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近有2008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文言诗《悲中行》,都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很深刻。而2009年湖北一考生一篇名为《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的文言长诗,被评为2009年高考语文“最牛满分作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03北京年高考作文题为《转折》。该考生在文中先用比喻讲大旱之年,隼鸟中傲者高飞为鹰,鄙者食腐为鹫。继而以百里奚、司马迁等历史人物遇大难而不折,终成大器为例,论述面对考验如何抉择,正是人生命运“转折”的关键。
我并不提倡学生作文以文言训练为主,毕竟我们生活在现代,写作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现代文表达和运用能力,而且文言文不好驾驭,也束缚思想的自由发挥和感情的充分表达。但是偶尔为之,或文章里有几句文言句式的句子,往往会使文章语言别有一番风味,而且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动机,提高文言理解和应用能力。可以这样说,一个能用文言准确真实流畅的表达情感的学生,他的文言阅读理解鉴赏能力一定是很高的。
所以我经常让学生有意识的练一练用文言来表达,学生也是很有兴趣很认真的对待“文言创作”。记得第一次写是在学习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后,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用15分钟的时间为裴秀才写一封回信,内容可欣然同意前往,或者委婉拒绝。学生兴致勃勃的认真思考撰写,写完后,同学们小组交流,并推荐了几篇写的较好的,并展示出来。
    几次训练下来,学生对文言写作还蛮有积极性,文言写作水平也有提高。许多学生反映写文言时要调动脑子里储存文言词汇并组成句子,对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等能力有极大的帮助。而更为重要的是写写文言文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文言学习动机,提高学生文言学习的兴趣,最后达到改变文言文教学现状,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目的。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