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

发布者:周会文     所属单位:九江市第三中学     发布时间:2016-07-10    浏览数:0

     “改革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学习的规律,而非教师讲课的规律,教师由单向的灌输者,变成学生学习流程的设计者、活动的组织者、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与此同时,学生也由被灌输者,逐步变成探究知识的自主学习者。

    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培养他们主动学习、探究的能力。自主探究的动力源在哪?在于问题,问题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如何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用质疑引领学生提出问题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种素质,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每个老师都要把激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2、培养学生思考、追问的习惯,对疑问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在不断的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中真正将问题探究明白、研究透彻。

     3、要做好质疑准备。预习时搞清楚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讨论时明确困惑疑问,点评时注意发现疑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大胆提出问题,力争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的提问精神是在老师不断放权、不断引领、不断鼓励中逐步形成的。

      举例。老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情况。有谁能告诉我,公元10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背景、规模和特点是什么?” 过了一会儿,没有学生来回答。

     老师:“这是前天刚教过的内容,怎么这么快就忘光了?再好好想想。” 还是没有学生回答。

     老师点名叫一位男生来回答。这个男生慢悠悠地站起来,说了一声“不会”,就直愣愣地站着。老师接着又叫起了一位女生。这位女生翻开了教科书,把书上的有关内容念了一遍。

     这节课就是在这样尴尬的情境中开始的。原因是出在哪里呢?是学生的水平太低、学了就忘吗?是学生不配合老师吗?看上去好像是的。但如果教师从自身上找找原因,想一想提问的内容和提问的方式,就会发现有些问题。例如,就题目本身说,这一问题的跨度有点大了,又比较笼统,学生很难迅速回忆并组织答案。何不把它分解为几个小点的问题,分开来问,那样不是更明确吗?就提问方式来说,老师采取的方法和态度有些简单生硬。如果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甚至是不想回答,为什么还用直逼强行的方式?能不能想办法启发、引导、提示学生?就问题的答案来说,学生复述老师和课本上的话,就是真的理解和真的记住了吗?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里,涉及到一个值得研究的教学问题: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提出问题?怎么样使学生来回答问题?

我的想法是,作为教师,应该多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问题和提出问题。

      二、问题的类型。大致来说,有这样几种:

    1.记忆性的问题,使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例如上面那位教师提出的问题。

    2.解释性的问题,让学生分析史事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例如:“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3.理解性的问题,让学生认识所学内容的性质和意义,例如:“这一事件的影响是什么?”

    4.神入性的问题,使学生从历史人物的角度思考当时的情况,例如:“假设你是生活在当时的人,你会怎么想和怎么做呢?”

    5.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对史事提出看法和作出结论,例如:“他这样做到底是对还是错呢?”

    6.评判性的问题,让学生评价历史上的人和事,例如:“怎么来评价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的功过呢?”

    7.总结性的问题,让学生概括所学的知识内容,例如:“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在这些问题的类型中,1 和7是源自于历史学科的知识,故可以称为知识性的问题;2至6是围绕着对历史的看法,故可以称为认识性的问题。一般来说,知识性问题有现成的、固定的答案,所以也称之为封闭性问题。学生对这类问题要作出正确的回答,需要对知识有事先的知晓。而认识性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多样的、发散的,所以也称之为开放性问题。对这类问题,学生的回答取决于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历史思维活动的水平。

      三、问题的品质。我们可以把问题分为“坏问题”和“好问题”。

    “坏问题”的主要特征是:(1)没有疑问意义,即对学生没有学习上和认识上的作用,如“对不对啊”、“是不是啊”、“好不好啊”之类的提问;(2)题意笼统,使学生抓不住答案的要点,甚至不知道怎么回答,如问学生:“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什么?” 这是要问签订了《南京条约》呢?还是问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还是两者都要问?学生在思考问题的答案之前,先要猜清楚问的是什么;(3)题目过大,涉及到的内容过多,学生难以把握;(4)为难学生的问题,即教师专问学生不知道的事情,等等。

     “好问题”的主要特征是:(1)围绕着教学的重点提出问题,使问题的提出与解答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2)提出的问题是明确而具体的,便于使学生领会要求;(3)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进行探究;(4)问题有一定的疑难性,能够调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5)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又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经过努力是可以回答的,等等。

      问题的好与坏,还是教师设计出来的,虽然可能不是有意的。这里的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提出的问题时,不是为提问而设置问题,而是要为学生的学习而设问。这就不仅需要考虑问题所涉及到的答案内容,而且需要考虑所提问题的类型和品质,使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学生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从这样的角度上说,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水平等情况,这样才能设计出“好问题”。

即使是设计出了“好问题”,在教学中会不会有好的效果,还取决于教师提问时的态度和方式。这里,涉及到教师发问的技巧。

 

      一般说来,教师的提问,是要面向全班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思考对问题的回答;在学生不甚主动的情况下,教师绝不要指责学生,也尽量不去点名指定学生来回答问题,而是想办法启发学生的思考,或是降低问题的难度;教师要认真地听学生的回答,充分肯定学生回答时哪怕是微细的正确之处;学生的回答有不完善时,教师也不要步步紧逼,可由其他同学或教师自己加以补充;学生的回答如果不正确,教师绝不能嘲讽奚落学生,可提示一些有关的思路或要件,或转问其他学生有什么看法;学生的回答若与教师预设的答案不同,更应鼓励学生说出其理由,等等。总之,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营造出宽松、民主、活跃的氛围,在师生的积极问答中加强互信、互动。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作出适当的总结或评说。这种总结或评说,也有不同的类型,有时是知识上的,即对答案所涉及的历史知识进行概括;有时是观点上的,即对答案所涉及的理论、说法等加以评议;也有方法上的,即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学法上的指导。教师的总结,还是要以鼓励学生为主,重在启示学生。当然,要点到为止。

      一个好的历史教师,一定是善于讲述历史的教师,也一定是善于提出历史问题的教师。一堂好的历史课,一定是有充实的教学内容和活跃的教学气氛,也一定是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思想上、情感上和话语上的亲密交流。希望我们的历史教师都能成为这样的好老师,把每一堂历史课上好。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