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地图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发布者:王凯九     所属单位:鄱阳第二中学     发布时间:2016-08-31    浏览数:0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与其它学科相比,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地理图示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也奠定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位,学好地图,用好地图也就成为学习地理的法宝。地图在地理学习和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地理学的发展历史看,是先有地图然后才有系统的地理学理论知识。地图集中了客观世界大量的信息,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和分析还可以概括出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又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有人把地图比作一副骨架,学生需要记住的地理知识,就如砌墙的砖,都要附在这副骨架上,这样,学生头脑中零碎的知识不仅系统化,更易记住,并且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利于知识的再现。 
      本人认为地理的教学,地图与课文应并重,并突出地图的教学功能
。 一、 通过读图,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地理课本、地图册,要求上课时力争每节课都使用地图册。  地理图象包括地图、地理原理示意图、统计图、地理事物的因果联系图等,其提供的信息广泛,以地图为例,其呈现的信息包括地物分布状况、经纬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表格信息包括数字资料信息以及数字资料的属性、类别、单位等。而让学生去认识这些东西,就必须使他们掌握有关地图的知识,正确牢固的掌握这些知识,对每一个学生的读图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作用。虽然在初中地理7年级上册中就讲解了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以及在地图上辨认地面高低起伏的知识等,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学生忘记或仅有很少印象,所以我在上“地球运动”相关内容之前,一定会让学生复习一下有关初中地图和地球仪的知识。  地理教学应把读图作为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地理理论知识的主要手段,具体地操作方法是:
     第一步要教给学生识记的基本功,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地图知识和一般读图方法。  
  2  读图方法和步骤应详细讲解。读图步骤一般为以下几步:
  1、识别图象类型,明确目的;
  2、识别图例,了解方向和比例;
  3、认真读图,找出图中的信息。 
 案例:人教版必修1第93页“图5.11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为例。拿到图先读图名,再读图中有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读图可知喜马拉雅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情况:其中南坡山麓地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随着山体的升高,南坡依次出现了高山针阔叶混交林和……顶带为高山积雪冰川带。北坡基带是高山草甸草原带。南坡的雪线比北坡低。   
      二、通过析图,提高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仅仅会观察图像上的某些信息是完全不够的,我们应该在看图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力求理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所谓析图,就是对图表展开积极思维活动(包括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通过思维达到准确理解图表内涵的目的;达到在看图基础上说明“为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图中的显性信息去分析挖掘出一些隐性信息,以培养学生较高程度的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析图的目的在于让图“活”起来,提取图像所要表达的地理信息。  接案例:通过读图我们知道了喜马拉雅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情况,接下去引导学生思考: 
   1、南坡的山麓地带为什么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调动与运用知识:影响基带的因素) 
   2、随着山体的升高,南坡依次出现了高山针阔叶混交林和……顶带为高山积雪冰川带,为什么会这样?(调动与运用知识:山地垂直分异的主要原因)  这种分异规律和我们前面学的那种地域分异规律极为相似?(调动与运用知识:分析比较,找出相同点) 
   3、北坡的基带为什么是高山草甸草原带?(调动与运用知识:影响基带的因素) 南北坡的基带为什么会不同?(调动与运用知识:影响垂直自然带谱的因素)
   4、南坡的雪线为什么会比北坡低?(调动与运用知识:影响雪线的因素)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既是学生个体思维能力的表现,也是学生地理素养的基本内涵。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是沟通横向学科领域,促进相邻学科学习的必备能力, 也影响学生未来的生活以及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 
      三 、对不同类型的地理图示有不同的分析方法,以一般地图为例,可概括四个步骤:
(1)“有什么”,地图主要展示哪些地理事物;
(2)“在哪里”,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相对位置信息;
(3)“为什么”,地理事物分布及差异分布是何原因;
(4)“有何关联”,各类地理事物的形成与分布有何内在的因果关联
(5)“怎样演变”,区域地理环境或地理事物的演变趋势如何。 
      四、通过释图,提高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  释图是指引导学生通过地理图形提供相关信息,把图形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并对其进行准确的解读和描述。准确使用地理学科的术语表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阐释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规律,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地理素养之一。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图表后,学生能按提问的顺序依次据图表回答有关问题,并养成“要点与地理术语相结合”的表述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并加深知识理解与记忆。课堂中释图是否成功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读的设问是否明了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对于成因型、特征型、规律型图表更应注意此方面训练。  接案例: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后,对上述问题作出解释: 
  1、因为喜马拉雅山位于亚热带。这也说明山地基带的自然带类型与山体所在的纬度有关。
  2、在有一定高度的山区,随着高度的上升,温度下降,降水也发生变化,水热组合的变化引起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规律和我们前面学的纬度地域分异规律极为相似。 
  3、珠峰北坡山麓海拔高度达4000米,而南坡山麓海拔在2000米以下。这说明相对高度影响自然带谱。
  4、南坡为来自北印度洋的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而北坡为背风坡,降水少;同时南坡处于阳坡,北坡处于阴坡,南坡的光热条件优于北坡。 (分析后可以归纳出有关垂直地带性的规律。有关规律略)  针对学生一般对直观性较强的地理图表容易激发兴趣,对示意图缺乏关注度的事实,教师应以问题引领为主导,进行有梯度的问题设计。这一过程借助图表,形成一条分析“垂直地带性规律”的基本思路
:1、在哪里?(喜马拉雅山)
  2、看到了什么? (自然带的垂直分布)
  3、有什么区别?(南坡和北坡的区别)
  4、为什么?(分析垂直自然带的成因与影响因素)。通过对图象分析把图形转变成文字,从中找规律,联系知识点,解决问题,真正实现图文的相互转换,知识的灵活掌握,从而提高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 。  四、通过变图,提高学生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能力考查的较高要求,学生在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而这些思维方法对学生来说,是可以受益终生的。从不同的观察视角制作的图像,如俯视和侧视、垂直视角和水平视角、局部视角和整体视角,将直接关系到读图的准确度。由于平面图示的局限性,   
   5 使某些地理信息不能尽显于图。这时就需要转换视角,展现原有的关键信息,使难点迎刃而解。这种转图形式多样,关键是要在头脑中建立起地理事物的立体空间分布图。能按题意进行上下、前后、左右、正侧、内外等方式的转图,并能绘制出便于分析思考的最佳图式。垂直视角一般反映垂直方向上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变化特点,如气压的高低变化,直观性强;而水平视角一般反映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整体性强,是学生最为熟悉的一种图,两种图的相互转换,更有利于学生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变化特点及分布规 律的理解与运用。  如果学生长期读图、析图、释图、变图有意识的将一幅幅图象输入到大脑中,构成大脑中的图像知识系统。当你积累到一定数量、一定程度,在一定条件的诱发下,学生就可以在大脑中应用这些事物的形象。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的选择题进行迁移突破,化难为易;运用图、文、表互相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与原理。  总之,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掌握和灵活运用地理图表,我认为教师备课前要认真钻研地理教材和课程标准,切实掌握好重点、难点及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备课时要深挖教材中的图表,精心研究设计每节课要讲的板图或图表。教师在运用图表进行教学时,发挥主导作用,要指导学生“看什么”“怎么看”,再综合分析,找出规律,找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将学生由智力被动转化为主动,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