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坛研讨

发布者:危建忠     发布时间:2016-07-06     浏览数:0

 

高中语文教学论坛研讨

瑞金一中  危建忠

 

我们都有这种体会,评课是一件苦差事。首先要考虑优点和不足各说多少,说到什么份上才合适。尤其是我们语文课,本来就有一种误解,认为只要能认字的人就能教语文,何况是语文老师评语文课,比任何一门学科更易见仁见智。上也安排了四节研讨课,用了不到二十分钟,听评课的人总觉得没有说彻底、说到位。晚上和我同住一个房间说得不痛不痒,滴水不漏,以致于下午的论坛会上他忍不住主动作了一次点评。

如何评价一堂语文课?怎样的语文课才称得上是好课?这确实是见仁见智的事。语文课如何上取决于各人对语文的理解和对语文课的追求以及对教材的把握,这里有三个概念:语文、语文课、教材。三个概念向我们提出了三个问题:上语文课的目的是什么?语文是怎样的一门学科?如何用教材以达到这个目的?

在对昨天的四堂课评价之前,我想借此机会先简要介绍一下全国年会上几个前辈对课文课教学的一些看法,或许对我们理解语文,上好语文课,包括评价昨天的四节课有所帮助。

特别强调要让文章本身去教育学生,要认真搞好语文文本教学,他特别举了教学《朝发白帝城》来进行说明了会说教学这首诗准备重点不在制作一个三峡的课件,搜寻到一首歌颂三峡的课曲,而应从以下三个方面首手:①钻研28个字的语言表现力,如表现色彩和心情的问语;②诗的文化背景,可从《水经注》中受到启发;③如何理解李白当时的心情。

但是,钻研课文、吃透课,虽是语文的成败所在,可以加强语文教学的效果,却不能代替对文本的阅读的思维、简洁的语言、极富感染力的声音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联系自己的教学经历,回顾了语文教学三十年的情形,包括:解放思想民、砸开枷锁、迎接语文教学的春天,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繁花似锦,立足当前,迎接挑战,再创辉煌三个部分。

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所谓教育,就是把学生的潜能变成现实语文课就是语文,不需要外加,只是揉合德育和美育。课堂不是狂欢凶,是神圣的场所,上课也不是雕虫小技,要用全身心投入。每一堂课后都要问:这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对话的基础是要在备课中让语言都立起来。

人文和工具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离开了语言情意无所依托,离开了情意,语言是僵死的东西。要对自己民族的语言视若生命,要一辈子学做老师,学做语文老师,选择做老师,就是选择了高尚。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都没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基本上都是文本解读不到位,都是浅阅读。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谈昨天的四节课,站在我的角度,客观地说,昨天的四节课比全国中语年会上的四节课更像语文课,表现出它们都充分地利用了文本教语文,有比较明确的语文教学目标贯穿课的始终,我这样说也许有的人会说这个标准太低,但放眼我们的语文课,达不到这个要求的数不胜数,有不少语文课借口多元解读,借口话,借口知人论世,几乎完全脱离文本进行教学。

昨天的四节语文课总体表现出几个共同特点:

1、教师的素质都很好,无论是对课堂的驾驭,沟通的能力还是教学语言和所写的文字特别是文字功底都好。于漪说,一堂课上完,记录下来就应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优美散文。

2、都较好地抓住了文本进行教学,都重视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品读理解。

3、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好地尊重。

还有另外一个可喜现象是四节课的执教者都是男教师。这是非常罕见的。

老师说,我上了一辈子课,从来没有一节自己完全满意的课,不是这里有问题就是那里有问题下面我们就站在研讨完善的角度来具体看这四堂课:

第一堂课是南大附中陈老师上的《囚绿记》教学这篇课文的实际问题是学生已上过这篇课文。我们宜春的学生初中就学过这篇文章,昨天的学生虽然初中没学过,但高中也已学生了,我看到学生书本上的记录密密麻麻的,这就出了一个问题:是我们教学的需要?按理说,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问题应该是我们教学的基点,基点没找好或者没找准,教学就是无的放矢,甚至浪费师生双方的时间与精力。所以我们看到:老师既想按自己的预设进行教学,而实际教学中又作了很多衔接不好的变动:如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品一品,实际上三个同学只有读没有品,老师也没有指导品。再如,教师让学生拿出纸笔、提出疑问,时间仓促,最后学生并没有提,老师拿起学生的课本看着上面的疑问作4点归纳:为什么这么爱绿?为什么要囚绿?绿还有别的深意吗?对魔念的理解。按理教师接下来应引导学生一起解决这些疑问,格地说,教学要达成的目标不是如何发现美,而是如何表现美,因为那些照片都是人人一看就感到很美的,不存在发现的问题,教师先评析自己的文字“一帘幽香”之后归纳出抒情的三要素:真实、技巧、依托。应该说归纳得很好,很到位,但此后这三要素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学生对所有图片的描写抒情几乎都是一种原有水平的展现,老师也没有从三要素上进行评点指导。因此,尽管有的学生的文字写得很美,但与主题学习并不一致,而且所谓真实,就是所抒之情与当时当地作者的心境相结合,例如《荷塘月色》前后赤壁赋从对一幅图片的叙写是看不出真实与否的。

也就是说,这堂课学生动了很多笔,但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并不很明确,至少与所确立的主题不一致。第三节课是一首诗。秦老师特别富有激情、语言也极富感染力。开始的师生对比朗读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到第五个环节,老师问学生看到诗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学生回答说是美、静,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顺理成章接下来就是,为什么说它美,说它静?诗中是如何表现的?可是老师却来了一个“从诗中任选一联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文字写出来。”

一首空灵纯净超脱充满诗情画意的诗,由此逐步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一直发展到最后为什么不能改“空山”的字,松字、清字,我们要问:这些问题是哪里来的?这是不是问题?而显示诗歌竟境的“照”字,“流”字却完全视而不邮,以致于学了很久,学生还不能判定主旨句。如果我们关注到了题目中的“秋暝”,清泉,松问就都是自然的事。一堂课下来,也能讲很多内容,但40个字的诗却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也是让我们反思这堂课教学的一个主要原因,我课后请了第一排发言最多最积极的4个同学,默写这首诗,没有一个默写出来,这应该是一个教训。由此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提出几点思考:

1、我们的教学以什么为基点?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应立足于教还是立足于学?这是判定我们的教学是否以学生为本的依据,真正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需要。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也就能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语文教学一定要有预设,换句话说一定要有准备,但只有预设一定上不好课,至少不会有学生满意的,有价值的课。我们尤其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看不见的或者误读的东西。就譬如《囚绿记》的学习《山居秋暝》的学习。

2、如何处理作为信息传播的文本和作为语文教学的文本的关系。

作为信息传播的文章,我们关注的是语言承载的信息,作为语文教学的文本,我们除了关注讲了什么,更应关注怎么讲的。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的三者中,怎样写的尤应关注,这是我们真正要学的语文,作为一般的听众,我们从中知道了耶鲁的光辉煌办学成就,五任美国总统、三位诺贝尔化学奖、七位物理学奖、八位普利策新闻奖等,还有对学术的尊重。但当我引入对比中学习后,我们可关注的就是它的表达方式,不必说,也不必说,我们更应记住:还有这种简洁、高度概括的演讲特点,既列举了成就又强调了重点。如果只关注写了什么,又是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3、语文老师越来越难做,于老师也发出过这样的感叹,更何况我们。但既然教了语文,只要不改就还得教下去。这可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哈佛大学图书馆有一句训言说得好,“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与同仁共勉。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