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生感恩教育

发布者:熊永华     发布时间:2016-08-11     浏览数:0

感恩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各级学校重要的德育内容。近年来,在各级政府以及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小学生的感恩教育取得了较好的实效。但是随着教育环境的巨大变化,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强小学生感恩教育,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对于增强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教导小学生学会知恩、感恩和报恩,既是学校重要的德育任务,也是每个教师义务和责任。

一、感恩教育要以理服人,让学生学会知恩

让学生形成认知体验,学会知恩,这是感恩教育的基础。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沐浴在诸多的恩情之中,主要有父母的生养之恩,师友的教导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现在小学生多为为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的照顾是无微不至,付出是毫无保留,却没有能够很好引导和教育孩子如何认识这种恩情。渐渐地,这些照顾和付出,在小学生看来,都是父母理所当然的,不但不知道感谢,反而在不断强化这样一种不健康的认识,最终导致心理发育扭曲,养成专横跋扈、自私自利的性格。为了改变这种消极认识,必须让学生一边在享受的同时,也要学会付出。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看似平常却又情意浓浓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他人的关怀帮助的不易,继而心存感激,明白“知恩图报”的道理。

对于小学生而言,知恩首先表现为懂得基本的文明礼貌。当得到他人的关怀、帮助,心中涌起感激时,要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文明礼仪、感激赞美是知恩的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也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礼貌用语教育,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养成文明习惯。其次,知恩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的养成是知恩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它是形成知恩认识的重要前提。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应使学生具备主体意识。在班级、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中,学生既是客体,也是主体。学校和教师应努力改变观念,大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定期举行“学生座谈会”,让学生参与学校和班级的管理,采纳选用学生的有益建议,从而让学生体验共同承担责任的甘苦,培养他们关心集体、主动负责的精神。

二、感恩教育要以情动人,让学生学会感恩

除了坚持以理服人外,教师还应该注意以情动人,让学生在认知基础上学会感恩。古语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何况是万物灵长的人呢?不愿意感恩或者不会感恩,既是无知的、自私自利的表现,又是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表现。从细微之处教导学生感恩。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朋友的帮助、社会的关爱都是都是一个人应感恩的对象。其中,孩子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这是教学生学会感恩的第一步。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和感谢父母,如给父母沏一杯茶,送上一声问候,奉上一句祝福等。感恩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恩情,还有让学生体会这些恩情。除了父母之外,教师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他们对感恩的体认,对学生的言行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因此作为教师,要极其注意为人师表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多做学生的表率。要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贯穿感恩的意识,让学生领会有时一个歉意的表示、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体贴的问候,都会让别人感受到爱,进而促使孩子慢慢学会自觉地对他人表达自己的爱与关心。可以说,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就是要做到以情感人。某种意义上说,对学生的任何教育都是从感情开始的。因此,整个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个高尚积极的情感交流的过程。忽视情感教育,就不可能实现对道德知识的内化,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行为的外化。为此,通过创设情境、举办感恩演讲、演唱感恩歌曲、写感恩日记、发感恩短信等途径,用身边人和事去感动学生,引发学生对知恩的认同与共鸣,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引导学生去体会日常生活中点滴恩惠和感动,是感恩教育的重要方式。

三、感恩教育要以行化人,让学生学会报恩

学会知恩和感恩为的是让学生形成实践体验,并在实践中产生报恩的行为,报恩是感恩教育的落脚点。让每一个学生在真切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帮助的基础上,不仅要懂得知恩必报,还要懂得应该怎样回报,更要学会自觉去报恩。

知恩是脑动,感恩是心动,报恩则是行动;知恩是被动,感恩是自动,报恩则是互动。在竞争激烈、物欲激增的时代,学会感恩是学会应对社会现实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会成长的重要内容。在报答父母知恩方面,我们可以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父母的辛劳故事;也可以利用父母的生日或者母亲节、父亲节之类的节日,引导孩子为父母做写力所能及的事情,诸如制作卡片,给父母写感谢信,帮爸妈捶捶背,适当做些家务等;在报答师友知恩上,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和朋友的帮助和支持,他们也因此成为了孩子报恩的重要对象,感谢老师的教诲、同学帮助是重要内容。平时,教师和学生可对调角色,让学生帮老师上一节课、批改全班作业等,让他们亲身体验教师的辛苦与劳累;还可经常开展以“牵手同学、共同进步”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演讲比赛,以及给同学或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等活动,营造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在报答社会之恩方面,学会报答社会关爱之恩是感恩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成立爱心活动小组,倡导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公益慈善活动,例如把家里的旧报纸、空塑料瓶、易拉罐捐献到班级,把积攒废旧品变卖成资金,捐助给班里的特困生。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关爱的温暖,也在真情的付出中强化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责任感,体会到了施恩于人的快乐。

总之,从知恩,到感恩、再到报恩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其中,知恩是前提,感恩是关键,报恩是归宿。让学生形成知恩的认识,内化感恩之情感,外化报恩的行为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辛劳和努力。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