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戏曲

发布者:熊永华     发布时间:2016-08-11     浏览数:0

去年清明跟着朋友回了他豫西老家,在堂前祭祀他父母的时候,他哥哥放了一段戏曲。他父母生前说不上戏迷,但这些在本地流行的老调曲子,真的给老人带来过欢乐。触景生情,我流出了眼泪。

他哥哥的这种祭祀形式,在当地已形成一种气候。他们为什么采用戏曲?是因为在那个兵荒马乱,食不果腹的日子里,是戏曲陪伴着、温暖着我们的先人,度过了那漫漫的长夜。

当今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各种先进媒体的介入,让昔日戏曲艺术霸主的地位发生动摇,在所难免。但也应该看到,西方文化的一涌而入,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冲击得七零八落之后,我们的文化传承出现了断裂,让庸俗不堪的泛娱乐化现象成了主流,它们戏说历史,蔑视传统,嘲弄英雄,颠覆经典,国人就是在这种嘻嘻哈哈中,渐渐麻木起来,疏淡了,冷漠了,甚至是抛弃了我们曾经引以为荣的戏曲文化艺术。

戏曲文化艺术,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雅俗共赏,娱乐寓教,教育面广,而且极为深刻。纵观所有的戏曲剧目,几乎都是教育人们爱国爱民,惩恶扬善的。钟爱了剧中的花木兰,就萌生了保家卫国的好思想;崇尚了剧中的包公,在心灵播下的就是一颗要当清官的种子。过去衡量一个人的思想素质,通常看其是否受过教育。可即便是今天的中学生、大学生,也不敢说比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贩夫走卒,农民兄弟强。因为那些人虽然没有进过一天学堂,但他们却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而这个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就是这种来自戏曲文化艺术的高台教育。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戏曲文化艺术的特有魅力,也是解决一些老大难问题的金钥匙。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河南农村有两个小姑子,合伙把嫂子打得遍体鳞伤。那边的嫂子的娘家人要兴师问罪,这边的两个小姑子态度蛮横,拒不认错。眼看一场械斗在所难免,一个说书的到来让老支书眼前一亮。就是晚上特意安排的一曲《小姑贤》的道德法庭,让这两个小姑子如芒在背,幡然悔悟。第二天一早,她们不但来给嫂子赔礼道歉,而且还拿出了50元钱给嫂子养伤。还有一个案例是一个七旬老汉有了外遇,坚决要给老伴离婚。他上告到法院后,女法官无论怎么调解,都动摇不了他离婚的决心。女法官后来得知老汉喜爱豫剧,于是就在一次庭外调解中,特意放了一段豫剧《秦香莲》的唱段。过去老汉把女法官的好言相劝当成了耳旁风,可今天的《秦香莲》唱段却钻进了老汉的耳朵,听着那入情入理,如泣如诉的演唱,看着眼前跪倒一片的儿子、媳妇、闺女,老汉终于迷途知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剧种也滋养一方人。豫剧、曲剧、越调、道情、坠子、四平调、二夹弦……,不排除这些剧种的重叠、交叉,正是这些繁花似锦,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剧种,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撑起了我们戏曲大省的盛名。特别是今天,戏曲的“大省”与寻根祭祖的“圣地”,已经发生了必然的联系。因为思念家乡的心情,就是一种贤孝,一种恭顺,一种美德,一种良知。当客家人和海外游子踏上他们魂梦缭绕的这片热土,沧桑巨变,已找不到旧模样,不变的能纪念的就是这些地方的剧种,是它们陪伴着客人的先人,走过了那段历史。所以今天再来欣赏,聆听这些地方剧种,是思念,是尽孝,已远远超过了艺术的范畴。

戏曲文化艺术,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一份家业,一份遗产,可众所周知,在当今社会,许多人已不肖这份家业,数数现在的专业剧团和演员,越来越少;看看身边的戏迷和喜爱戏曲的人们,更是江河日下,甚至有断流的危机。先人的遗产要在我们手中遗失吗?不能!先人的遗产不值得弘扬发展吗?不是!没有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我们民族的,更是辉煌于世的!因此那些守卫着戏曲阵地的演员、伴奏、导演、剧作家、曲作家以及他们的家人、朋友、媒体、赞助商、戏迷朋友,都是我们应该尊敬的人。因为他们既是文化艺术传承的孝子,也是捍卫这个阵地的坚强战士!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