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倪志勇 所属单位:丰城市袁渡初级中学 发布时间:2016-07-12 浏览数( -) 【举报】
思想品德课的设问是教学最常用的重要教学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师生双边活动的重要纽带、是教学过程落实、提高、推进和发展三维教学目标的重要动力,教学问题设计的好既容易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又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思维,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为此课堂教学设问的类型及应注意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笔者以为:思想品德课教学设问的类型主要有:
一、掌握基础知识层面的设问
二、提高应用能力层面的设问
三、水平评价检测层面的设问
一、掌握基础知识层面的设问
知识层面的设问主要用于确定学生是否记住教材的有关内容,是否记住学习过的知识要点并领会了其中的内涵。如在教学《法律保护我们的人格尊严》一课,我设问了这样的问题:人格尊严包含的内容有哪些?青少年怎样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在教学《与诚信结伴同行》一课时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什么是诚信?在社会交往中我们为什么要讲诚信?这些问题是紧扣教材教学内容进行的设问,简单明了,属于知识层面的设问,学生掌握了这些问题就基本掌握了教材内容,况且这些设问一般都能在教材中找到答案,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带着应用知识层面的设问去浏览教材并自行寻找答案以开发学生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提高应用能力层面的设问
提高应用能力层面的设问主要指导学生用已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应用能力层面的设问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在教学《热爱集体 融入集体》一课时,就这样进行了应用能力层面的设问:总有一天我们会离开父母的关照,总有一天我们会告 别老师的叮咛,独立地面对社会生活的考验,走进社会大课堂。我们或许还有些不安,有些彷徨,那么学习了本课后想一想我们怎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不迷失方向?又比如我在教学《依法享有财产权、消费者权》时我这样进行了应用知识层面的设问:我们怎样才能保护自己的财产权、消费者权益?应用能力层面的设问多是要求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和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这类设问往往在教材中难以找到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考虑才能圆满解答。
三、水平评价检测层面的设问
水平检测评价层面的设问是阶段性学习成果的评价,它的设问往往是提供一定的情节,学生需要通过故事情节分析其包含的知识结构,弄清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前因后果,将所学知识用一种新的或有创造性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关系并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见解与观点加以回答。比如,在学完初二下学期期中水平检测进度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设问:读下面的案例。回答问题:哥哥在前面拉,弟弟在后面推,老母亲坐在车里看风景。黑龙江省兰西县年过半百的王氏兄弟自制了一辆名为“感恩号”的房车,拉着79岁的母亲游历全国。他们这一路走来,孝心感动了所有人。他们从黑龙江的老家出发,在七个月的时间里,一共走了一万四千多里路,陪着母亲看了一百多个景点。问题:阅读本文后,想一想我们应以怎样的表达方式孝敬自己的父母?同时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孝敬父母的深化理解,我还未补充了这样一个水平检测设问:有人说,父母老了,只要是不缺吃、不缺喝,子女多给他们些钱和东西,就尽到孝心了,请结合我们所学的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认识?
根据以上教学设问的类型,我以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针对掌握基础知识层面的设问,我们应该注意突出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要明确提问的目标,讲究提问的艺术,设问必须以落实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为宗旨,所以设问时要考虑从引导学生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的角度着手,问题的设置要有新颖性和启发性,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同时设问要有一定的梯度,应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思维规律,设问采用一定的梯度容易分散教学的难点,把难点分散成几个较易理解的问题依次提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一解决,步步推进,层层深入。有梯度的设问必须事先精心设计才有可能紧紧抓住教材的关键,于重点和难点处设问,才能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既能解决学生遇到的困惑问题又不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易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针对提高能力层面的设问,我们要注意设问的深度和广度,只有深度和广度适当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才能达到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的目的。设问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掌握,设问难度偏高,内容过于复杂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甚至挫伤学生的学习信心,而设问难度偏低,内容过于简单,学生思维活跃不起来,不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三、针对水平评价检测设问,我们既要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又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衔接,要有纵向的分析也要有横向的比较。因此水平检测设问的问题一般有比较大的跨度,需要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和观点加以分析和解答,所以这类设问一般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情境和素材,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观察,理解其中的内涵,从而准确的选择答题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