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特质课后反思

发布者:熊雪琴     所属单位:莲塘第二小学     发布时间:2016-08-28    浏览数:0

中华民族在世界上享有“和平的民族”之誉,中国人民在世界上享有“和平的使者”之称。 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优良品德。早在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横贯亚洲内陆东西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密切了中外人民的商业交往和贸易往来。明代的郑和曾七次下西洋,他第一次率船队远航,比哥伦布首航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早93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郑和与他的船队,每到一处即拜见国王或酋长,与各国建立邦交友好关系,与各国开展经济交流,进行公平互利的贸易。郑和7次下西洋,既增加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又使中国人开阔了眼界,增强了亚非各国对中国的了解。 在世界历史上,从古至今,强国称霸称帝侵略弱国,强占掠夺弱小国家的资源和财富的事例比比皆是,中华民族也曾屡次被侵略被欺凌而饱经沧桑。但是,无论曾经强大的过去还是日益昌盛的现在,中国人民始终秉承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处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反对以强凌弱等各种霸权主义行径。历史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在与世界其他民族历史悠远的友好往来过程中,中国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听了曾教授的课,让我了解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贵和精神,我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传统美德而骄傲,我愿为发扬我们的民族精神而努力! 做一个爱好和平的人,积极传承中华名族爱好和平的优良美德,在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上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今天听了曾教授的中华文化的特质-维护和平,得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尝试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结合民主、科学、创新的思想进行教学,特别是活动课的教学,有利于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活动案例  
  如在教学《 “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一节时,可先给学生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  
1、搜集整理资料,简介“台湾问题”的由来。  
2、通过调查和事例分析,进一步加深对“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认识。  
3、针对陈水扁所谓 “公民投票”决定“台湾的前途、命运和现状”的言论。有的同学说:“它要独立让它独立就是了,反正中国这么大!我们中学生管不了这些事!”  
4、讨论在台湾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什么?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我们青少年应如何做?  
实践反思  
  在活动过程中,指导思想从师道尊严、重学轻导中完全解放出来,树立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认识到教师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走向创新。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让所有同学都积极地参与进来,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比学生多些经验的求知者,是学生学习的解惑者、导向者、设计者、帮助者、主动的学习者和学习探究者。学生们都能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中去,并对“台独”的相关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认清了陈水扁等台独分子的分裂言行。 
能根据活动内容、学生生活、教学情境、其他知识等设计开放性、发散性的问题,充分让学生思考、讨论、探索。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达赖集团也曾提出要求依照香港、澳门的模式,在西藏实行“一国两制”、“高度自治”。他与“台独”有何区别?在这些问题上,我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畅所欲言,真正体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问题的提出彻底打破课本内容的束缚,更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现代教育媒体的充分运用,学生全部参与到分享高科技中来,充分体验到参与学习的乐趣和喜悦,从“厌学”变得“乐学”、“好学”、“善学”。与学生共同面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重视学生的平等参与,学生自己探索,自觉学习。真正体现了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对理论与现实中的问题不断寻求科学的依据,不断进行实践反思,在反思过程中感受学生自己成长的快乐。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