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化学科学研究的一些前沿问题课后反思

发布者:杨飞飞     所属单位:全南中学     发布时间:2016-08-31    浏览数:0

当前化学科学研究的一些前沿问题课后反思

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其灵魂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是知识教育基础上的更高要求。

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一种有利于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和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实践。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创新教育应是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作为化学教育的主渠道,除了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 

一、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培养创新精神

创造思维是最活跃,最积极的思维,是人在兴奋状态下出现的一种特殊思维,没有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没有丰富的想象、联想,创造性思维是不能形成的。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参与下,通过勇敢尝试,大胆质凝,勇于探索,学生的潜能和创新精神才能形成和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动精神,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应该用不同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教学情景、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等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兴趣是创建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化学实验就是最好的激发兴趣的手段。

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主积极参与探索,求得问题的解决。如:初中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创设如下情景:在意大利的某个大峡谷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人称“鬼谷”因为,如果有人牵着狗到那个山谷中去,狗就会死去而人却没有不适的感觉。为什么狗会死去而人却活着,是鬼神在作怪吗?如果想知道原因,学习完二氧化碳的性质就知道答案了。这个教学情景的创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心理,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

二、创设多样情景,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 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的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

1.好奇心、求知欲的培养 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呢? 不断创设疑问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思辩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重要形式。 

2.创新人格的培养 

创新人格其内涵应包括创新探索的志向和责任心,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坚定意志,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献身精神。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呢?

在教学中根据课本的相关内容设置一些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引进化学今天的新发现、新发明、新进展,介绍当今世界化学科学研究前沿和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及化学在工业、农业、国防、医疗、环保日常生活等的应用。例如:诺贝尔历经自己被炸伤、弟弟被炸死 的多次失败后发明了炸药,现代家俱业所使用的高密度纤维板,有机化学里的“高分子智能材料”,“氢是未来理想能源材料”等结合教材加以介绍,增强学生为人类的进步献身科学 的责任心和勇于创新的顽强意志。 

三、挖掘教材内容,寻找创新结合点

教师在钻研教材、组织教学内容时,应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本身所蕴藏的创新因素,寻求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点,重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加强化学思维培养。如:在学习金属钠与H2O反应的性质时,提出问题:金属钠与H2O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引导学生从反应产物和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来加以分析讨论。然后又问:把金属钠投入到稀HCl中会不会发生反应?通过实验验证、现象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该反应的实质以及浓度对反应的影响。接着再问:如果把金属钠投入到CuSO4溶液中,会不会析出红色的铜?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现象、推测产物、通过讨论分析得出结论。把金属钠与H2O反应的性质迁移应用到不同的情境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像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等形成了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能力,即是科学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能力,他们的发明创造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前所未有的。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能力,即是对个人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中小学科的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 鼓励学生从身边做起,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化学科学源于自然,它与能源、材料、环境保护,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方面的发展,认识它们的真实现象与书本知识的联系,不仅是化学课科学素质教育急待开发和利用的一种重要资源,而且是点燃学生学习热情,激发探索、学习和创新的动机,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因此鼓励学生做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小实验,如:“用身边的材料制一个化学电池”。

2.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和系统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科学发展史中无数科学的发现,都在于科学家敏锐地发现了别人未曾注意到的细小问题,并进一步探索研究而有所发现的。例如:早在1785年,卡文迪许在测定空气组成时,除去空气中的O2N2等已知气体后,就是因为发现了一个体积不足总体积1/200的小气泡,在不懈的探索和验究后终于发现了惰性气体——氩。

在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观察实验现象时,要求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静到动,从反应物到生成物的状态,要弄清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变化情况,引导学生从化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观察“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时,不仅要观察到整体反应剧烈,而且要看到钠熔成一个小球,四处窜动,有“咝咝”声,滴有酚酞的溶液变红等各个方面的现象,进而分析得出钠的各种性质。此外,教师要在实验时留有空间,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锻炼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大胆质疑,用批判性的眼光看问题

科学研究、探索活动尤其需要质疑。在向创新学习转变过程中,最难的是不能发现问题,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关注一些貌似平淡无奇的内容,激发其对问题的敏感性,鼓励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看问题。例如,对于现有课本实验经常想一想:实现这一原理能否改用其他试剂?现有试剂能否实现其他原理?现有实验方案或装置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使它变得更好?教师应多方设疑,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情境。

另外,对于创新教育,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相信这样就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需要良好的环境,它应该是开放、宽松、民主、和谐的,具有包容性、多样性,鼓励独创性。要创设这样的环境需要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探究精神,加强教学评价,通过努力一定能创造一个适合创新精神培养的良好环境。

 

附件

  • 当前化学科学研究的一些前沿问题课后反思.doc     下载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