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拓展资源 > 正文

教师的心里现状

2016-12-02  发布者:何秀兰  浏览数( -)


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目前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反映和评价指标。许多事实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从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的心理健康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笔者通过一些调查研究来对教师的心理进行分析。

 

二、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研究

 

教育心理学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出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吴思孝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应遵循:(1)热爱教育事业,胜任教学工作;(2)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3)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特点;(4)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5)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俞国良等人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为:(1)对教师角色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2)有和谐的人际关系;(3)能正确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具有高度的自我效能感;(4)具有教育的独创性;(5)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都能重视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唐绍文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应为:(1)健康的人格;(2)良好的师德;(3)稳定的情绪;(4)自我意识良好;(5)坚强的意志品质;(6)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杭州市随机抽取五所小学的300名教师,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尽可能多的列出心理健康的教师所应具备的特征。收回问卷后,按照各特征出现的频率高低进行排序,筛选出频率最高,具有代表性的30个主要特征,然后要求教师对这些特征的重要性进行评分,结果在30个特征中重要性排在前二位的依次是:有责任心;有爱心;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工作认真踏实;待人处事客观公正;积极进取;诚实守信;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文化素养;健康的体魄。中小学教师认为相对不重要的有:风趣幽默;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在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后,分成了以下几个类别:(1)与道德品质有关的特征:奉献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诚实守信,有爱心;(2)与人际关系有关的特征:开朗乐观,宽容随和,良好的人际关系;(3)与责任感有关的特征:有责任心,处事客观公正;(4)与自我效能和情绪有关的:良好的适应性,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有自信心,自我评价客观正确,冷静理智,坚毅有恒心,情绪稳定,有耐心;(5)与创造力有关的:富有想象力,敢于创新,风趣幽默,兴趣爱好广泛;(6)与工作态度和素质有关的:积极进取,敬业爱岗,工作认真踏实,良好的文化素养。

中小学教师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的特征体现道德品质,人际关系,责任感,自我效能和情绪,创造性,工作态度和素质方面。这一结果与一些学者的观点有较大的一致性,道德品质是人们共同生活以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在人身上的体现,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严格上讲不能够反映一个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一些教师在心理健康观上对道德品质的过分重视会促使他们过分拘泥在一些道德品质上的培养与提高,从而忽视了对教师心理健康真正重要的方面。可见,目前教师尤其是年龄较长的教师的心理健康观比较陈旧,未能较好地体现时代特点和社会的需要。这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更新教师的心理健康观,培养教师全面科学的心理健康意识,促进教师心理全面健康发展是当前教师心理健康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心理学课题的研究成果。

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_90心理健康量表,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进行检测,检测表明: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另外,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较为突出。

广州市天河区在最近举行的一次心理保健讲座上,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对在场教师进行测试,结果显示: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感到压力很大,嫉妒情绪、焦虑情绪的出现率也比较高。调查发现,教师的心理问题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

杭州市教科所对市区39所学校的近2000名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有13%的教师存在心理障碍,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其中男教师的压力大于女教师。

北京市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

在对沈阳市6所中小学和部分市民进行了随机调查,发放问卷150份。调查结果显示的事实是:由于感觉心理压力较大,七成教师存在着经常失眠的情况。同时,在接受调查的89名教师当中,有近六成以上教师明确表示,自己的工作时间每天均超过8小时,有七成教师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有704%的教师容易失眠。还有少数教师经常出现少食、抑郁、烦躁、忍不住要发脾气等。

众多调查显示,目前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与教师尚未形成成熟和完善的心理健康观不无关系。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创立合理的教师心理健康理论,从理论的角度来引导考证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

 

四、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探究

 

1.教师工作压力过大,导致适应不良问题

在素质教育还未真正落实的今天,教育教学的评估管理体系被蒙上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评估重现象不重人;重结果不重过程;重分数不重内部管理。各种考试、竞赛、考核、评估频繁。大量的作业批改,每天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满负荷运转,使教师很少有喘息的机会。然而,即使是这样的全身心投入。教育管理层和社会家长却常把诸如孩子逃学、品行不良、升学率不高。校园暴力单纯归因到教师个体。教师们忍辱负重面对一切不公正对待和评说,心理压力沉重。

2.教师负担过重,导致职业倦怠问题

教师工作负担过重是形成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这无形中给教师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迫使教师们向着“完人”的方向努力,形成了极端的完美主义观念,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一些教师力不从心,心理疲倦感油然而升。

3.教师的人际关系复杂,导致人格障碍问题

教师必须与学生、其他教师、学校管理者以及与学生家长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多重角色的扮演者。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可能产生矛盾冲突,使教师激动、不安、烦恼和痛苦,如果关系长期恶化,教师心情必然沉重不仅影响工作,而且有碍心理。现在,教师普遍反映人际关系难处,据调查,某校45人,889%的教师认为最困难的是人际关系。有些教师在与人相处时,缺乏良好的沟通方式与能力,或无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去适应环境的需求,容易产生身心失控的现象,导致人格异常。

 

五、教师心理健康的解决策略

 

1.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防卫工作

一是在调节、控制情绪上下功夫,通过自我情绪的调节,有意识对情绪的发生、发展加以调控,寻找有效的、适合自己的放松和排遣方式。二是教师要保持正确的处事态度。正视现实,客观公正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三是保持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主动适应环境,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新的教学方法、寻求新的发展,才能真正拥有心理的安全感。

2.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影响心理健康水平,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热爱教育事业,正确认识教师工作,自觉履行教师职责;第三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教师心理健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学校管理者要深入了解教师,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需要。一是满足教师的学习需要;二是满足教师体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三是满足教师的生活需要。

4.增强教师对挫折的耐受力

能接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保持人格完整和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教师要具有直面挫折的意识,在挫折中激发自身潜在的能力与活力,加强教育责任心,积极调整心态走出挫折。教师遭遇挫折后应认真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明确是非标准,提高抵御挫折的能力。

教师担负教书育人的重任,要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儿童,教师首先要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的心理健康防卫工作不容忽视。

 

拓展资源

最新拓展资源

热评拓展资源

热门拓展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