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论坛

动手实践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作用

发布者:陈汝参     发布时间:2016-12-11 浏览数( 0)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实践作为一种数学学习方式是基于传统的数学教学存在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传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这种学习方式必然造成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无意识”,更造成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缺失,强调动手实践,即是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自主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6岁—12岁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对新鲜的具体事物感兴趣,善于记忆具体的事实,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动手操作活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一、动手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首先动手实践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若整堂课都是由教师单一的讲解、重复的练习,就会显得枯燥乏味,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恰当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由“教师牵着走”为“自己走”,会更加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动手实践能将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玩数学”,体现学习与游戏的统一。如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设计“拼出美丽的图画”操作性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利用七巧板等学具,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应鼓励学生拼出不同图画,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二、动手实践有利于突破学习中的难点,发展思维

数学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学科,越到高年级将越抽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出现“拦路虎”而又难以解决时,将是对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大打击,如不及时疏通,将会使部分学生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动手操作对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恰当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很有益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又好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便是让学生经历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知识在学生内心自然生成。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问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这课,本课的难点就是学生对求长方体表面积公式的理解,一般的说教,然后让学生记住公式,当堂课大部分学生都能模仿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但对于表面积公式的理解不够深入,过一段时间后,学生都会忘记,因为这是灌输教学,公式是教材或老师给的,不是学生自己得到。如果将转化为实践教学,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来推导公式,那情况会刚好相反,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包礼物的盒子的活动,由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求出至少需要准备多少包装纸,这样将学生自然地带入求知的情境之中,为探索新知识做好铺垫,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时,让学生利用桌面上的长方体、剪刀、开动脑筋想一想,看看能不能通过剪一剪、摆一摆,找出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教学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表面积计算公式的全过程,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多种感官协调合作下获取知识,突破重点,并突出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动手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意识

培养学生通过实践探索规律、认识世界的自觉意识是数学教育的最高目标,这种意识是学习延续性的保证,但这种自觉意识的形成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实践的自觉意识源于长时间实践活动经验的积累,因此我们要努力的是把一个个数学学习过程变成学生通过实践自主探究的过程。

总而言之,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猜想验证,自己去尝试解决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操作中学习、积累,在探索中巩固、创新,既获“鱼”又得“渔”。

论坛

最新论坛

置顶论坛

精华论坛

热门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