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实践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作业截止日期 : 2016-11-17

作业要求 :

【作业要求】

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中1份(三选一)作业进行提交,作业提交字数不少于250,内容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截止提交时间为11月1724点,逾期不能提交。

 

作业一】结合本次培训的具体内容,体现自己在本次培训中的学习感悟、培训心得以及培训收获(如有将培训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工作中相关实践的经历,最好在总结中引用实际事例加以说明)。

 

【作业二】围绕学科教学重难点提交1份教学设计方案(下载附件1:教学设计模板),按要求填写提交。

 

【作业三】从教学实际出发,策划1次主题活动,活动形式:校本活动、班会、春游或秋游等,具体要体现出活动给教学带来的变化或影响(下载附件2 主题活动策划模板,每个栏目必须填写完整)。

 

【注意】

   为方便辅导教师审阅,上传的内容如果不含格式、图片、公式请直接复制粘贴至文本编辑框中发布,不能直接发布的请以附件的形式上传,文件名称以“单位+姓名+教学设计/主题活动”命名,比如:顺德区一幼张三主题活动策划。

【视频上传说明】如主题活动策划需要分享视频,请直接点击提交框下方“上传视频”按钮进行上传(视频上传格式支持mp4、flv、wmv、mov等),视频内容可以为班会活动、春游活动或学校校本活动等,内容围绕主题活动策划方案提交。

 

作者 :项目管理员

作业

2016-10-11发布者:专家项目管理员浏览(0 )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设计

                                   大良实验中学   黄蕾

课程分析:

《课程标准》对于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的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本课是高二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一单元第3课。经过汉代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新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汉代新儒学的形成是儒学发展史的重要阶段,此后,儒学在宋明时期又得到进一步发展。所以,本课在第一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关于所教学生目前的情意状态与实际认知水平:

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想活跃,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本课的特点,经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对儒学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解。

学习目标:

本课教学要达成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以及影响。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和综合归纳及分析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新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于价值观

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相连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黄老之学的特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难点: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教法、学法:

通过多媒体设置情景,增强课堂气氛和趣味性,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现有资料回答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密度、强化认知效果通过提问、练习,巩固知识点,及时强化训练。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训练两种主要的学习方法,其一,课前收集董仲舒,汉武帝相关资料,课中根据提问分析讨论回答,进行自主性学习,训练如何收集材料、利用材料提供的知识点来针对性的回答问题的能力。其二,通过分组合作方法,联系现实,让学生在讨论探究过程中全方位多角度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把握度和能力运用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列国纷争,思想领域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随着战争的结束,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统治者开始加强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秦始皇选用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方略,焚书坑儒,结果严刑酷法导致人民起义,帝国覆灭。那么,取而代之的汉王朝统治者们又将采用怎样的统治思想呢?

二、汉初的黄老之学

设计思路:通过导入让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掌握黄老之学的含义及基本观点。设置问题情景,指出为什么西汉初采纳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便为导入下一目作准备。

1、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什么是黄老之学,内容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在当时占据怎样的

地位?

2、思考:汉初,统治者为什么要采用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点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黄老之学产生怎样的作用或影响?

1)经济方面:休养生息,极大的调动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社会生产力迅速得到恢复与发展。

*思考:随着经济的发展,是否真的意味着汉王朝的统治者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呢?(讨论:启发学生联系高一政治文明历程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来思考。)

2)政治方面:由于政治上的无为而治内忧外患仍然存在。

思考回答:中国封建制下伴随中央集权的两大矛盾是什么?西汉建国初期高祖刘邦采取了那些政治措施?(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对内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对外与匈奴和亲,那么统治者要想解决问题,必须由无为转为有为,黄老之学不再适应需要,统治地位逐渐丧失。)

3)思想文化方面:统治者的无为,放松对思想文化的控制,秦代被压抑的百家思想逐渐复苏,尤其是儒家,开始进行自我调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因此,中央的统治思想将随着情况的变化发生重大改变。

由此导入下一环节,利用多媒体材料(汉武帝图片及简介)。教师叙述,经过70多年的努力,汉武帝即位后,西汉经济发展,国力强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而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董仲舒的新儒学。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理解董仲舒如何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以及为什么被汉武帝采纳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并从总体上分析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知道儒家思想能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原因。并活跃思维、迁移深化 ,引导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历史知识,古为今用,以古鉴今。

1、原因:

1)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汉武帝要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有为措施解决遗留问题,建立宏图霸业。

2)政治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与之相适应,迫切要求一种为政治统一做出理论解释的学术思想。

3)董仲舒新儒家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对人民思想控制的建议符合汉武帝的要求。

2、那么新儒家它从何而来,又是怎样满足统治者需要的呢?

1)来源: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参杂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甚至部分法家思想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新的思想体系。此所谓汉朝“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

可见,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国思想学术界实际上在互相交叉渗透,互相吸取改造,以适应社会政治的需要。

2)内容:在以往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董仲舒为适应统治者的需要,进行大胆的继承与发展,改造与创新。

A、大一统思想

思考:“《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你认为这对我国后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董仲舒明确地主张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所谓一统,就是一切统一于天子朝廷的专制统治。要达此目的,首先必须统一人们的思想,而统一思想的具体办法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说

1)内容: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

*思考:

1)天者群物之祖也。……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这段话说明了什么?(君主受命与天,按照天的意志进行统治)

2)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这段话有说明了什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实行仁政。

3)《孟子》一书载:“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天下不能以天下与人。然而舜有天下,孰与之?曰:天与之。”这说明了什么?(王者受命与天,不是一个新的理论。但是,在过去,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帝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董仲舒正是提供了这种理论的支撑。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皇权至高无上找到了依据。董仲舒君权神授的思想,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统治的需要。总结:帝王的所作所为一般都是以维护其统治为出发点的。

4)结合对以上材料的分析,请你谈谈对“天人感应说”的认识。

(董仲舒把“王者受命于天”的思想,更具体地纳入了自己的天人一体论,指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提供合法的根据。因此普天下所有人,包括诸侯王都要绝对服从于皇帝。成为汉朝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理论依据。他把天加以神化,一方面是要通过天来提高人间统治者的权威,另一方面是要借助天来威慑和约束人间的统治者。

但是在封建社会中,他的意图能实现吗?

他前一方面的意图被封建统治者有效地利用而成为现实,后一方面的愿望则根本不可能实现,只能是一厢情愿的空想。

3、你如何看待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他的新儒学思想中,哪些是积极可取得?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

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

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推动作用,而统一的核心文化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思想专制做法是不可取的,后期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4、儒学地位的确立

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而董仲舒的新儒家理论满足了他的需要,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探究:有人认为,儒学成为封建统治思想,是汉武帝放弃“无为而治”政策,希望有所作为的结果。若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

(不正确。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儒学获得统治地位,根本原因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直接推动了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是儒学获得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能由此推断出“若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若没有汉武帝,其他帝王也会选取适合其统治需要的政治思想。总结:杰出的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着重大作用。但不是英雄创造历史。)

5、探究:比较董仲舒的新儒家与先秦儒家有何异同?并试总结自春秋以来儒家思想发展状况。

时期

发展情况

代表人物

主要情况

春秋

应运而生

孔子

儒家的创始人,主张以德治民。

战国


蔚然大宗


孟轲

性善论;除外,还提出相铺相乘;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其逻辑思维是:人性善→仁义→仁政→爱民→爱民之道在养民

荀况

性恶论;唯物主义思想家;民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其逻辑思维是:人性恶→需用礼仪来改造人→要尊师重礼→重君父与法纪→礼法并施

秦朝

遭到打击

——

焚书坑儒

西汉

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

“天人感应”

6、思考:结合儒学自诞生到西汉期间的发展轨迹讨论,你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

(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与之相适应,迫切要求一种为政治统一作出理论上的解释的学术思想。而一定学术思想的诞生又以一定的经济水平为基础。)

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有利于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和封建大一统局面,因此,对维护上升时期的封建统治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8、对比探究,古为今用:

图片二组:秦始皇,汉武帝。试对比这两个著名的君王在加强思想文化方面的作为有何异同?

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是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结果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汉武帝同样为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果是弘扬了儒学,发展了文化。两者目的相同,措施不同,结果不同。

课堂小节:

黄老之学的“积极无为”要求统治者适当减轻人民的负担,不过度剥削和压榨人民,这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恢复和发展经济。这符合人民的愿望,也适合统治阶级巩固统治的需要。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力强盛,黄老之学逐渐被新儒学所取代,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观念,这有利于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教学反思:

采用设置问题情景、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其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通过展示史料材料、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从黄老之学到儒家思想的演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进一步明白,任何一种思想只有不断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才能具有生命力,才能不被历史所抛弃。

老师评语

实践作业

最新实践作业

推荐实践作业

热门实践作业

热评实践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