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

发布者:陈玉     所属单位:遂溪县乌塘后发小学     发布时间:2016-07-04    浏览数:0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拓展是根据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展开的。“润物细无声”的有效拓展是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信手拈来,不事雕琢,  妙趣天成的。看似不经意间的拓展延伸,却能够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深化文 章主旨,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努力追寻着。

关键词:课堂教学 拓展延伸 把握时机 行之有效

什么是“课堂教学拓展”?一位教育专家是这样说的:“根据教材要求、文本特点、教学目标、学生基础、教师个性,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适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关内容,其中包括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读写思的教学策略,促进感悟,促成建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将鲜活的语文资源引进课堂,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得法于课内,增加拓展阅读并学会拓展阅读,再从课外阅读中有所收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大多数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都能抓住“大语文”的特点,充分挖掘、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课外拓展,在教学中不再把教材作为“圣经”进行解读。

拓展性阅读作为课内教材的补充、延伸,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类型及教学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时段。

1.课前拓展性阅读。课前拓展性阅读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

2.课中拓展性阅读。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释疑解惑.

3.课后拓展性阅读。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拓展的本质是学生的课外语文实践。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一篇课文教好后,学生应当感到意犹未尽,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语文课堂教学就如一道道菜肴,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就如烧菜用的盐,没了少了,这道菜则给人感觉淡而无味,多了乱了同样让人无法入口。因此,适量、适度的进行拓展才是真正的有效拓展。

1.自然拓展

有效的拓展应该是跟文本之间有一种“互文性”的关系。拓展的内容和教学需要达成的目标也应该有一种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拓展时,也应该是自然的、不露痕迹的。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导入时,教师不露痕迹的运用拓展教学往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整个课堂教学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画风》教学中,我这样引出问题:

1.猜谜语(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谜底:风)

  2.板书课题(“风”能听得见,感受得到,那它能画出来吗?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画风》)。

2.适度拓展

拓展延伸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拓展延伸应该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任何离开课文的拓展延伸都是空中楼阁,不着边际的。正如于漪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所以在对课文拓展延伸时,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

一位老师在解读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没有单纯地在“绿”字上做文章,而是设计了想象说话环节:“ 江南岸”,让学生仿照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学生对春天太熟悉了,一至六年级也积累了大量的描写春天的词句,于是他们很快调动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的记忆,用鲜活的语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他们心中江南岸的春天美景:“桃花又红江南岸”“蝴蝶又舞江南岸”“小鸟又唱江南岸”?就这样,教师没有多余的讲解,更没有采用花俏的课件,而是采用一次简单的说话训练环节,让学生在适度的拓展中明白:在春风的吹拂下,江南又显现出一片绿色的、充满生机的景象。

3.巧妙拓展

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内外的适度拓展延伸,可以让语文更加充盈和丰富!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地选择拓展的内容,适当地选择拓展的时间,则有助于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拨动学生内心的感情之弦。

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是这样拓展的:在学习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的祖国著名的风景,然后让学生试着仿照第二自然段写一写。

这样的拓展方式,是对课文的延伸和拓展,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和提升,进一步丰富了课文的内涵,使学生在拓展中了解了课文的写作特点,使学生在情感体验和人文感悟的同时,语言也进一步得到训练,在教学中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提倡教育创新的今天,学习语文再不能局限于课堂,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奥妙无穷的大自然、纷繁复杂的大社会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开放的、无比丰富的教学内容中自由徜徉、自由搏击!课堂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有效的教学拓展会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新的提升,使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有新的提高,所以它是语文课不能缺少的环节,而它首先应立足于课堂,再向课外拓展延伸。在课堂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空间,尽可能地让语文课堂更开放,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充实,将教学思路变得更宽广,将教学方法变得更灵活。

“课后延伸”是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指的是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使知识得以进一步拓展,能力得以进一步发挥,体验得以进一步延续,习惯得以进一步培养;是语文学科内容的扩展和延伸,是学生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的实践活动。可是长期以来,好心的老师们为了强化教学效果,常常给学生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原本在课堂上能够完成的、应该完成的,由于课堂教学中不厌其烦的问,收效甚微的讲,占去了学生自读自练的时间,却不得不把“提高质量”寄托在课后。家庭作业如海如山,反反复复、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