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拓展资源 > 正文

浅析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2期坊主28 已在 2017-04-11 19:31 推荐!)

  发布者:杨菜文    所属单位:遂溪县第二中学    发布时间:2016-10-26    浏览数( -) 【推荐】

关键词:教学艺术 导语激趣 情境教学 朗读多样化

  在素质教育还没全面实施的现实背景下,很多中学语文老师还是以成绩为导向,在课堂上将原本一篇情感丰富的文章拆解成一个个生硬的知识点,让原本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生生将语文课变得让学生厌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接受外界事物的量在单位时间内是有限的。如果同一信息重复刺激人的大脑,信息会一掠而过,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讲究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成为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一、导语引入,激发兴趣导语是一篇文章的序幕,是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第一印象。因此,导语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堂听课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事实证明,许多聪明的教师就是抓住了课前导语这一环节,使其课堂“先声夺人”,学生会主动积极地投入课文学习中,自然受到文章美的熏陶。

二、创设情境,以情动人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人类的知识不是通过外部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自身在与社会文化情境的相互作用下,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为学习者创造有利于他进行意义建构的条件,提供与其相关的情境,这就是教学情境的浸润性功能。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创造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把学生带入课本所描绘的场景中,让其身临其境,在感受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升华情感、深刻感悟。下面,我将介绍创设情境的几种方法:

  (一) 利用语言,描绘情境

 (二)结合音乐,渲染情境不同于文学用文字语言塑造形象、表达作者情感,音乐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安排,利用乐音的运动给人造成听觉刺激,这种刺激形成心理反映,通过类比、联想和暗示,间接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作曲家的情感。因此,音乐可以表达人类微妙的情感变化,利用音乐渲染情境,是情境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根据文本内容选取与之相适应的乐曲,渲染教学情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播放《春江花月夜》,老师请同学闭上眼睛,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动情地朗读课文。那琵琶的弹奏舒缓、清幽,学生在脑海中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将优美的文字形象化。

(三)借助表演,体会情境

 三、 多样朗读,由读知意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代学者周振甫先生说过:“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气之高下;读者则从言之短长与气之高下中去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了作者写作时的情感。”可见,读书对于理解作者的情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能使学生感同身受。最后,教师要重视语感的培养。从心理学角度看,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由表及里,从形式到内容的一种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它是在瞬间调动起头脑中所有的知识结构,跳过中间环节,直接从整体把握事物的本质与内涵的高级认知形式,是感性与理性的融合,它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深刻性和情感性的特点。语感实际上是通透言语去感受语言使用者的内心情感和思维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范读、领读、分角色读、自读等方式,鼓励学生课外多读美文,在读中培养语感。


拓展资源

最新拓展资源

热评拓展资源

热门拓展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