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发布者:洪功成     所属单位:遂溪县第一中学     发布时间:2016-10-31    浏览数:0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相关考点

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演变、加强)

2.  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

3.  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基本观点

1.  一定的思想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并为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然认识的不断加深而发展的,同时也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密切相关,甚至有的本身就是专制主义政治的组成部分。

2.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观念、法家的“法治”与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法治思想有本质区别:恩赐与自主、专制与民主。

3.  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和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都不无裨益。

4.  对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文化,可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对传统文化中有些内容可抽去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

【单元解读】

本单元主要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主要介绍了以下四个问题:

1)主流思想是什么?

2)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3)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主流思想是什么呢?

时间上:主要指古代中国文化的内容

内容上: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

内涵上: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

简要概述儒家思想地位的演变:

创立:春秋,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发展:战国时期(孟子、荀子)成为大宗

重创:秦朝               正统:汉代

危机:魏晋南北朝时期     新发展(高潮):宋明

批判:明清

利用:维新变法时期       动摇:新文化运动前期

复习方法:

1.本专题1条主线和5个发展阶段,一条主线是指儒家思想从产生到发展的演变过程。5个阶段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汉朝时期,南北朝时期、宋明时期、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发展。

2.本专题要把握“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它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传统文化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和变异性,为我们当代社会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基本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的局面

1.出现的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大变革时期:奴隶制——封建制)

2出现的社会原因和条件: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处于变革时代;

直接原因: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形成“争鸣”局面。

小结:一定是思想观念是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3、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

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等。

4、意义:①形成中国文化体系;②奠定中国文化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当时社会发展.

5、评价:

儒家: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后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

道家:道家学说构成了哲学基础(朴素的辩证思想)。

法家: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二.春秋时期的儒家代表—孔子

1、地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至圣”

2、孔子生平:勤奋好学、政绩显著、著书立说、培养学生。

3.思想主张和贡献:

1核心思想:“仁”仁就是 爱人,“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2政治思想上:①强调“礼”,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认为贵贱有序。

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从孔子的一些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试图从道德上根本解决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解决人的灵魂问题,这使儒家思想有了一些宗教色彩。

3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创办私学,有利于平民接受教育,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

4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统称“六经”。

【合作探究】1如何看待孔子的

1)进步性:

①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②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

2)保守性:主张恢复周朝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合作探究】2孔子在春秋时期提倡的学说,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心理,但并未被统治阶级所认可。为什么?

社会背景: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纷争,社会秩序相当混乱,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或占据有利的位置,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所以对于支持兼并战争的思想,如法家思想比较关注,因此儒家思想也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

儒家自身:虽然儒家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但在当时未能适应形势和统治者的需要。

  

三.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孟子、荀子

1、孟子:(孟轲,“亚圣”)

1)政治主张:仁政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2)伦理观(哲学思想):性善论。(3)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4)人格精神: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荀子:(荀况)

政治主张: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民本思想—君舟民水;伦理观:性恶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特点:仁政、法治并重,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需要(外儒内法)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思想比较    思想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如何认识现代以德治国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德治

1)儒家的德治与今天所提倡的德治的本质区别:

①德治的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

②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后者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德治的必要性: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加强道德建设,可以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儒家提倡的”“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四.道家、法家和墨家

1、道家

A、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与孔子同时代。

思想主张:

1)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2)强调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4)哲学思想: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事物是相互依存和不断转化的。

B、庄子——战国时期

思想主张:

1)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2)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他汇集了早期法家的学说,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以史为鉴】你认为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思想对现代中国仍具有借鉴意义?

1、儒家:仁义、礼节、诚信、忠孝、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

2、道家:人与自然和谐、辩证看问题、淡泊名利、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等。

3、法家:以法治国、与时俱进等。

4、墨家: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节俭、重视人才、严于律己等。

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知识比较]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与相近时间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政治、经济、思想状况比较

(一)政治:

1、相同点:两者处于分裂状态

1)当时中国处于春秋战国阶段,随着生产力发展,分封制不断瓦解,诸侯争霸导致国家分裂,战祸连年。

2)希腊是小国寡民,成邦林立,各成邦为争夺土地、人口、财富,混战不停

2、不同点:

1)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逐步从分裂走向统一、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古希腊城邦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实行公民民主政治,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原因:中国远古人类起源于黄河、长江、珠江流域,平原多、易于交流,为形成大国提供了可能性,另外这一地理环境使中国人长期从事农业活动,随着生产力发展,逐渐形成封建小农经济,因为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因此要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现国家统一

而希腊山多、海多、港口多适宜从事工商和航海业,逐渐使希腊人形成了平等、民主、协作

的民族精神,又因为山多、海多、港口多把希腊人的居住地域分割开来,使希腊逐渐形成小

国寡民的特点,所以希腊雅典选择了小国寡民的民主政治。

(二)经济:

1、相同点:两者都是经济大发展时期。

2、不同点:

1)中国农业发达,重农抑商思想开始占据主流地位。

2)希腊工商业较发达,农业相对落后,统治者也较为注重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例如梭伦改革

原因:中国远古人类起源于黄河、长江、珠江流域,平原多、这一地理环境使中国人长期从事农业活动,随着生产力发展,逐渐形成封建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为封建国家提供稳定的财政收入,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相反工商业发展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另外商品交换不发达,拥有货币、店铺和作坊不如经营土地使生活有保障。因此中国逐渐形成重农抑商的局面。

希腊山多、海多、港口多适宜从事工商和航海业,并逐渐成为雅典城邦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雅典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发展。

(三)思想(古希腊思想家与中国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对比):

1、相同点:两者都处于思想活跃时期,出现了不同思想流派,但都开始将“人以及社会”作为主要研究课题。

原因:两者经济发展都突出了人的作用

2、不同点:

1)内容不同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既有儒家的仁政思想,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道家的消极人生观,也有法家强调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和社会变革、兵家的军事

古代希腊:首先是智者学派主张人的作用价值,倡导人是观察社会人生和世界的主体,苏格拉底等思想家更是强调人必须掌握知识,人必须认识自己。总之,古希腊思想家提倡人文思想。

2)关注问题的角度不同:

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关注的是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实用性

古代希腊思想家关注的是人的发展作用、价值,具有哲学理性。

原因:中国正处于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封建经济发展,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各思想派别分别从本阶级利益出发,提出不同治国主张。

古代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发展突出了人的作用,因而希腊思想家从研究自然转移到研究人。

(四)苏格拉底与中国儒家思想家的异同点对比:

相同点:苏格拉底和中国儒家思想家都关注人和人的伦理道德

苏格拉底关心人的伦理道德,他喜欢与人讨论“高尚”“正义”“勇敢”“节制”“美德”“幸福”等问题,他提倡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他提倡善良的道德,他的伦理思想是所谓的知德合一,即“道德就是知识”或“知识就是道德”。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人之所以作恶只是出于无知,他心目中的优秀的个人应该具备心地善良、知识渊博、富于教养和崇尚理性等要素。

     中国的儒家思想家例如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人性善”,苟子的“人性恶”,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等,无不关心人及人的伦理,

不同点:西方思想家们特别强调个体的人不同的是中国的思想家们可能更加强调“社会”的人。

导致相同点的原因:经济和政治局势的发展都突出了人的作用

 

导致不同点出现的原因:

中国正处于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各思想派别分别从本阶级利益出发,提出不同治国主张。

古代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发展突出了人的作用,因而希腊思想家强调的是个人的意志和要求。

(五)苏格拉底和孔子比较

1.生活时代接近,苏格拉底诞生于孔子死后10年左右。生活环境相似,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诸侯争霸,战乱频繁;苏格拉底时代希腊半岛城邦林立,纷争不断。

    2.都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是中国的“万世师表”,提出了许多独到的教育思想,扩大了教育的对象,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学生;苏格拉底也强调启发性教育,孜孜不倦地培养雅典青年。

    3.思想主张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强调加强人的道德修养,教化人民,改善人的内心世界。

    4.都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世界文化也有重要影响;苏格拉底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西方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5.此外,他们都没有著作传世,其思想理论均散见于学生的著作中。

【突破】1793年法国大革命起草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引用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795年法国宪法关于人民权利义务的条文里,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人施己,先施于人”的表述。美国1985年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孔子被列为十大思想家之首。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指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孔子的“智慧”(基本思想观点、政治主张)。

【分析】思想主张

1)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礼”,其主要内容:“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2)“仁”:①“仁”学,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体现了古典人道主义,具有进步意义,后人多加以肯定。②“爱人”实现途径是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礼”:①“克己复礼”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②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③为实现“礼”,孔子进一步主张“正名”。体现了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后人多加以否定。

4)政治主张:提倡“为政以德”;用“德”教化百姓,以“礼”治国,逐步改良政治。

5)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是教育史上的创举,推动了社会改革,并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成为最负盛名的伟大教育家。

政治思想的积极性与保守性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其中,“仁”的思想,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其“礼”的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地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其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其本人的历史价值:被推崇为圣人,受后人景仰。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社会动乱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

【突破】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出:“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1)秦始皇、汉武帝对儒家的态度截然相反,概括说明他们在文化政策上的相同之处。

2)同样是倡导社会改革,康有为、陈独秀对“孔教”的态度有何不同?试分析造成二者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并进行评价。

3)“文革”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儒学的地位有何不同?你认为对儒家思想应持有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分析】1)相同之处: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2)康有为的态度:维新派把儒家思想和西方的政治学说结合起来(利用、借助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原因: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借助儒家思想来论证变法的合理性,以减轻变法阻力。评价: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陈独秀的态度: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儒家的传统封建思想(“打倒孔家店”)(注意五四运动对儒家文化的全面否定和批判)。原因: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北洋军阀掀起复古尊孔逆流。评价:解放思想,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有利于民主和科学思想的传播;但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存在局限性。

3)“文革”期间,“四人帮”发起“批林批孔”运动,借批评孔子来批判周恩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现代化是一项涉及价值取向、社会秩序、政治规范、制度运作、伦理认同等内容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而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维护国家统一等能产生积极作用,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有深远影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正确态度:儒家思想的精华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要对它进行科学的深入研究,批判地加以继承和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突破】能否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分析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这一局面的出现对社会的发展有何意义?

原因:(1)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意义:(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基本考点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史实)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如何评价焚书坑儒

1)统一了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2)使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到极大的破坏;

3)钳制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思想上的活跃

一.前提条件(西汉时期)

1.经济上:西汉时“文景之治”,经济发展,但土地兼并严重

2.政治上:王国问题依然存在并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3.文化上:西汉初年推行“黄老思想”不利于思想统一

4.主观上:汉武帝“举贤良对策”寻求新的治国之道,董仲舒改造儒学,以“天人三策”被汉武帝采纳。

二.汉武帝的“举贤良对策”

1、背景:西汉前期对人才重视:汉高祖和汉文帝曾下令招贤

         鼎盛时期的社会问题: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强大、阶级矛盾激化

2董仲舒经过汉武帝的举贤良对策,进入政府官员的行列。

3董仲舒:是汉朝儒家的代表人物,著有《春秋繁露》,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创立新儒学思想。

 

【合作探究】1汉初奉行的“无为而治”的原因与措施

1)原因:秦末战火纷飞,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面对汉初如此形势,刘邦吸取秦暴亡的教训,西汉初年统治者在治国思想上走向另一个极端。

2)措施:

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教训,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如减租、免奴为庶人,士兵复员回乡授予田宅,免其赋役等。

【合作探究】2汉武帝是的社会状发展情况如何?

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三.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念“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3、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4、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四.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武帝推动儒学方面的措施:

1)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方面: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方面: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②兴办太学,使非贵族官僚家庭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入仕,儒学地位大大提高。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儒学在民间独尊

2、教育状况:教育逐渐为儒家垄断。

3、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作用(意义)

1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国家统一;

※(2)使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限制君主的权利,有利于君主实行“仁政”,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知识链接】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合作探究】3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圣经

【学生疑问】:王道是什么意思?

“王道”意思是“权威”,“真理”。

"王道"在传统中华儒家文化而言,就是你仁义,以德待人,把人感动得甘心情愿认你当老大。

有别於"霸道",霸道就是你有实力,以力服人, 谁不服就把他打服为止。 

所谓王道,实际上就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处理一切问题的时候,按照当时通行的人情和社会道德标准,在不违背当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前提下,所采取的某种态度和行动

【合作探究】4: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哪些是积极可取得?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

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起了积极作用。但是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④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合作探究】5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有道理。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

【合作探究】6如何评价新儒学?

1)积极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②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③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消极

①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②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③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合作探究】7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解题关键: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是他要推行封建政治大一统的时代需要。

思路引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社会背景。

答案提示: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

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

③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突破】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为什么能得到全面的肯定?

1)社会根源:汉武帝在位时期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但也面临着封建割据、土地兼并问题和匈奴入侵的威胁,社会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秩序;

2)形势需要:西汉初年,长期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十分贫困,道家“无为”思想适应与民休息,到汉武帝时,国势的强盛和社会状况的不断恶化,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

3)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改造后,宣扬“大一统”,适应了汉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有利于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封建政治统一。

基本考点3宋明理学(课标: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战乱频繁,精神寄托),儒学面临严重挑战

2、隋唐时期:“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唐:唐太宗建立国学,尊孔子为“先圣”

“宣父”;下令对五经作出权威性官方解释,《五经正义》(儒家经典的标准读本)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宋朝的程朱理学

【合作探究】1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

1)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

2)魏晋以来,三教合一,儒学吸收佛、道有益成分,儒学发展为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新的儒学体系;

3)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激励了学者们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热情。

1.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完成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形成的新儒学。

2.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

1)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

)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

3)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3代表人物:

1)北宋:代表:程颢、程颐兄弟(儒家的代表人物;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2)南宋:代表:朱熹,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

思想:理气论、心性论,“存天理来人欲”“格物致知”

        评价—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还远及日本、朝鲜以及欧洲。

【合作探究】2【学思之窗】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对我们学习的启发是:首先在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

 

程颢、程颐

朱熹(集大成者)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人伦者,天理也”

理之源在于天理;“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格物致知”

“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明道德之善,不求科学之真

客观唯心主义

4.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2)《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3)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4)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

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

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③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过渡: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明中叶,明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遂继承与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以克服人们心中的“私欲”,挽救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心学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思潮。

3、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1)王阳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陆九渊

王阳明

“心”是万物的本原,

“心”即“理”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认识论

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致良知”、“知行合一”

主观唯心主义

四.影响:

1、理学是宋明儒学主流,在政治、教育、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

2、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片面强调“重义轻利”

3、强调道德修行,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4:宋明理学的特点:①儒学进一步思辨化。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③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合作探究】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①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合作探究】4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宋明理学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

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后,影响后世六七百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三纲五常”作为天理得到强化,在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和创造力方面,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如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因循守旧的观念、重利轻义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问题:王阳明的心学对儒学有什么新的发展

1)思想主张:心即理,认为人心便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是一种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主张“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发挥了儒家“仁”的思想。

2)其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将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以后者所代表的道德主体性取代前者的权威。由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阳明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

基本考点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课标: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李贽离经叛道:

1、出现背景

1)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引发明末农民起义,明朝统治被推翻;清军入关后,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激起强烈反抗。

(2)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影响下,人们要求冲破理学束缚,追求个性,发展经济,社会上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4)明代晚期,科举制度使思想界因循守旧。理学家和尊奉礼教的士大夫们鼓吹中存天理,灭人欲,具有虚伪性。

2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1)生活经历:李贽的生活经历概括为三步:年少时的求学经历,中年时的做官经历,晚年的入狱迫害致死经历。

2)性格特征:离经叛道、自称异端

2、李贽的代表作:《焚书》《藏书》

3、进步思想主张:第一,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第二、批判道学家的虚伪。第三、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4、评价:反封建思想先驱  反映时代要求  民主色彩

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带有民主色彩。

【合作探究】1李贽认为私心是人类的天性。他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我们应当怎样看待李贽的这一认识?

李贽在这里强调的是坚持和维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同时,主张承认个性的意见,也是有意义的。李贽所说的关系,实际上也肯定了思想的独立性。

【合作探究】2:阅读【学思之窗】李贽写的这封信,说明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明清之际,程朱理学使得儒学日益僵化,人们只能按照程朱理学对儒家解释做学问甚至生活,任何不同的意见都会遭到社会的不容甚至道德的谴责。于是,读书人只能按照程朱理学的解释学习儒家经典,以谋取官职。读书人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社会风气虚伪,官场环境污浊。

 .“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背景

1)经济因素: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3)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统治者的法制思想占主导地位,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摧残人的思想,启蒙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西学东渐,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由此引发了人们的思考,迫使他们对理学进行批判或修正,倡导经世致用。

4)政治因素: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走向腐化。

2、各自的思想代表作:黄宗羲的代表作为《明夷待访录》,顾炎武的代表作是《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的代表作则是《读通鉴论》。

3、进步思想主张:

(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黄宗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天下土地不能为帝王私有,应当“耕者有其田”

(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

            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和王夫之都主张“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

指的是一种治学思潮,要求将经书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以解决实际问题。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合作探究】3经世致用思潮对我们今天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1)把书本知识和实地调查结合起来,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积累,也要注重实地考察。

2)爱国经世的优良传统、务实革新的精神和求真求是的学风,对于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要以天下为已任,关心国家、民族的兴亡和人民大众的疾苦,要学用一致、经世济民,发扬注重实践、注重实证的求实精神,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历史考察。

4)在学习问题上不能只停留在定计划、下决心,要拿出实际行动,要注意把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

(3)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黄宗羲:继承先秦民本思想,反对“君为臣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顾炎武:反对道学空疏浮泛学风,主张踏实钻研学问,实践求真知

           王夫之:反对“天命论”和“生知论”,主张物质第一性,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规律

 

 

 

4、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生活在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具有比较鲜明时代特色

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

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比较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思想的异同

共同的观点

(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限制君权。

(2)学术思想上: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主张经世致用

不同的思想

1)黄宗羲: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特别倡导实学,积极求真并实践。

3)王夫之:哲学贡献大,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

【合作探究】为什么说明清活跃的儒家思想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1)批判: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

③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2)继承:

①主张和谐发展

②敢于探索,强调力行

【合作探究】4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经济: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政治: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政治基础;

3)思想文化:礼教纲常严厉,推行文化专制,阻碍了早期民主想的传播,缺乏思想文化基础;

4)国人风貌:人们深受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合作探究】5概括一下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

1)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刑杀;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的观点;

4)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里,即要求统治者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5)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

 

 

 

 

 

【合作探究】6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被尊崇的原因

1)其理论宣传天人感应,讲究道德规范(纲常、忠孝、等级等),提出大一统,适应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统治者需要。

2)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为广大民众所追求与信仰——人民需要。

3)儒家思想不竭的生命力还在于它能不断吸取其他思想的先进部分,也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故为统治者所推崇——与时俱进。

特别说明

第一,任何一种思想要想永葆生机,必须要与时俱进;

第二,任何一种思想,必须根植于群众的实践,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生存。

第三,正确对待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反对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我们对待儒学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合作探究】7简要论述儒家思想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具体影响:

a有利于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国家的统一;

b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

c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②现代价值。

a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b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c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d和为贵思想有利于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e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f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③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

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东南亚从东西方文化中吸取营养,合理地处理了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建立了令人称羡的“东方工业模式”“儒家资本主义”,证明了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2)消极影响:

①儒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作为封建文化的载体,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促成了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形成。

②存在不合理的观念,如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因循守旧观念、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重礼轻法观念等。

问题1:请比较启蒙运动时期中西方反封建思想的不同处。

中国明清时期的民主思想,没有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没有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新政权方案,对以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一定的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彻底批判封建制度与封建神学,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问题2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思想与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相比,有何异同?为何不同?

1)相同点:都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政治上兴民权。

2)不同点:法国启蒙思想为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的维新思想则促进了戊戌变法,并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变法却如昙花—现,很快夭折了。

3)原因: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突出的软弱性、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强固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同时,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封建传统十分顽固和民族危机急剧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

问题3: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生活在明清之际。明亡后,他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他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他提倡“法治”,反对“人治”。他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请思考:从东西方两种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性质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启蒙思想与中国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不同。

①两种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有较大不同。欧洲的启蒙思想产生时,各国重商主义的推行以及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活动已使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中国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因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发展得十分缓慢,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仍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②两种思想的体系也有较大的不同。欧洲启蒙思想以理性主义为核心,提倡政治上的民主,反对专制王权和封建神权,追求民主、自由和平等。中国的反封建民主思想虽然也反对专制王权,但对未来社会的设计却没有跳出中国古代理性化的明君加贤臣的统治模式。③两种思想所反对的封建力量有较大不同。1718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腐朽已暴露无疑。而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因满清入关而被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中国的封建统治还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突破】1718世纪的中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并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同时代的欧洲掀起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在反封建方面有何相似之处?在性质、地位、对社会转型所起的作用有何差异?结合各自所处的社会状况,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分析】相同点:二者都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批判,都提出了一些改造封建社会的主张。不同点:

①性质、地位: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它没有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性质上不属于资产阶级思想,本质上仍属于封建思想范围。欧洲启蒙运动批判封建制度,并为之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1718世纪欧洲思想的主流,性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思想,并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作了思想舆论准备,推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②影响: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对后来的辛亥革命只起到一定的影响,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所产生的作用是有限的;欧洲启蒙运动则为北美独立革命、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并推动了后来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产生差异的原因

①政治条件:中国封建制度虽然衰落,但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而西方以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空前壮大。②经济条件:明清之际封建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欧洲重商主义和殖民掠夺政策加速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

③文化条件:明清之际理学和心学成为官方哲学,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使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欧洲的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为启蒙运动奠定基础。

④根本原因: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程度比中国高。

 

加深理解:儒家思想在我国历朝地位演变的历史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奴隶制度趋向瓦解封建制度正在确立,王室衰微,战乱频繁,新兴地主阶级急需强有力的手段来巩固新生的政权。儒家思想提倡“仁”、德治、维护周礼,这些思想主张无助于统一,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需求,必然受到冷落。

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压制

秦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遭受压制在情理之中。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确立。

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的发挥中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政治的需要,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西汉后直到清末:儒家思想雄霸统治地位

儒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符合了统治阶级禁锢士人思想、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千方百计的维护。

5)明末清初受到挑战

明末清初中国开始卷入全球化浪潮,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

6)太平天国和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被利用。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儒家思想中的“大同思想”-----实现天下为公的社会,很符合当时下层人民的利益。对儒家思想中的这一部分内容的利用有利于调动各阶层参加反清斗争的积极性。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他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其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减少变法的阻力。

7)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受抨击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宣扬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道德,目的是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宣扬民主与科学,解放人们的思想。

儒家学说地位变化所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在思想文化的特征:思想文化必须为专制主义服务,才能生存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由割据到统一的历史趋势。

深化提高

1、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

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统一祖国)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八坚持、反对)

2、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