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拓展资源 > 正文

初中历史教科书非正文部分内容的教学探究 ——以新课改中图版教科书为例

2016-11-08  发布者:唐鹏  浏览数( -)

  

初中历史教科书非正文部分内容的教学探究

                ——以新课改中图版教科书为例

唐 鹏

(湛江市廉江石岭中学    广东湛江    524400

摘要:2001年,全国开始新课程改革,20017月颁行《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20046月按《新课标》编写的初中历史教科书投入教学实验。新课程改革提倡以真正提高国民素质为教学目的,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初中历史新教科书进行了很大改动,尤其是非正文部分。非正文部分内容新颖,在篇幅上所占比例很大,甚至多于正文。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是教师们不懈的追求,对教学效果的追求没有止境。可初中历史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之处,新课旧教,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十分严重。如何充分运用教科书非正文部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选择非正文部分教学这一视角,对所任教的广东廉江市石岭中学的初中历史课非正文部分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粗浅的探索,以期为初中新课程改革和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借鉴。

分析了人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新教科书非正文部分的分类和特点,提出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论述了教学实践中运用非正文部分提高课堂效果的方法,并就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总结的教训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科书非正文部分,新课标,学生主体化教学  教学实践

一、引言

教科书非正文部分是指在现行初中历史新教科书中,标题以及四号黑体课文即正文以外的插图和其它符号或文字。主要有文字和图、表两大类型。非正文部分的内容在旧教科书中就存在,在新教科书中所占篇幅更大,地位更重要。如:七年级下册第一课正文348字,非正文857字还有5幅插图;第2课正文788字,非正文886字另有3幅插图;第n课正文1114字,非正文8396幅插图……可见,新课标教科书非正文部分所占比例几乎与正文旗鼓相当,甚至多于正文。同时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1)从教师的角度讲,受旧教教学理念的影响,新课旧教,注入式不变。而大多数学生对新一轮的注入式教学是不适应的。(2)三维知识目标落实不到位。华师大历史教育硕士黄蝉芳认为:“历史学科的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历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自主进行历史学习,以最优的效果、效率和效益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与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与有效地开发生成历史资源,满足社会和个人的社会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育活动。”[1]赵亚夫先生说:“历史教育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的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2],这深刻地说明国民的思想情操、文明程度都是历史教育所应承担的责任。因此, 初中历史教育应该十分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3)对历史教科书非正文部分重视不够。(4)从学生角度讲,存在着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甚至是厌学的现象。现在学生为应试而学者众,在升学压力产生动力之外,历史学习愿望不够强烈;尽管教师十分尽力,学生仍对历史概念印象模糊,通史线索把握甚少,历史思维晦涩不畅,表达能力差,更缺乏创造性、思辩性,这样的状况对提高国民素质这样的重大教育任务的完成是十分不利的。以上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与不能正确、充分使用非正文部分施行教学密切相关。笔者在挖掘教科书非正文部分功能上做了较多的工作,体会较深。随着新课标教科书的使用,非正文部分内容更加丰富,作用则应更加彰显,运用成果应更为突出。因此,选择新教科书的非正文部分的教学实践做为笔者的研究课题,作一探究。

目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普遍推崇两种理论:一是多元智能理论②,二是建构主义理论③。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各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有其自己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因此,教学方法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因材施教并灵活多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一个对知识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它强调学习活动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才会更具有兴趣和动机,才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才能够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以适应学习者各不相同的个人特征。在这两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开创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如情境设置、学生演出历史剧、学生讲课和“读读一议议一讲讲一练练”的四步教学模式等等。有的方法或模式己获成功并被广泛学习运用,有的因存在不少弊端而被舍弃。还有很大一部分教师仍坚持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注入式”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上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辅之以“题海战术”,忽视了不同学生在认知活动和方式上的差异。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非正文”进行检索(以“关键词”、“标准”匹配方式),得到的有关文章为零。而对“历史教科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检索,得到文章数目庞大,都在万余篇以上。把“历史地图教学”、“历史图片教学”“历史图表教学”放到网上进行搜索,则可以看到大量的网络文章。

二、新教科书非正文部分的教学原则及实践思考

1、充分运用非正文部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发展,初中学生理解抽象问题的能力和对历史与现实问题进行探索思考的能力已经有了提高,要求独立思考和表现独立人格的欲望也更加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提高课程目标要求的难度,以适应学生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变化的需要。

从人类的认知规律看,不论哪个阶段的学习,兴趣都是最基本的动力之一,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但因年龄的不同,激发兴趣的层次有所不同。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思维转型期,因此其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除了要继续利用初中阶段的间接兴趣,即学习内容情节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等外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探究、学习热情和注意力以外,更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即学生能较为深刻地体验和感受历史问题中所蕴含的文化力量对自己心灵的冲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初中阶段历史教学中外在形式的生动活泼,把更深刻的历史魅力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更为深刻、较为抽象的历史理论、历史规律和历史线索,从而使学生能对历史问题有较为深刻的认识。那么,如何使学生对这些枯燥的历史问题不感到厌烦呢?这是专家们在制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原则问题。如果再采用传统式讲法,只能落得个学生似懂非懂,教师事倍功半。所以,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好非正文部分的内容,把学生引领到知识的宝库中来,让他们见宝、探宝、识宝、取宝。例如,在学习我国七十年代的外交时,笔者直接让学生看课文非正文部分的历史人物照片,并设计了如下激发学生兴趣、好奇心的语言:请同学们看这张照片,图上的人物的笑,笑得程度,是大笑?开怀大笑?仰天大笑?你说家常场合笑成这样可以,要是重要的正式场合笑成这样,是不是算是失态呀?这是什么场合?他是谁?为什么笑成这样?学生们立即开始看书,1971年第26届联大,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这一知识点便不用老师再说。我又接着设问引导:这个照片当时就被发到了世界各地的报纸上并名为《乔的笑》,你认为他笑的过分吗?为什么?学生马上答出了我国原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而席位多年被台湾政府把持,且被美国控制的联合国多年拒之门外,26届联大我国的外交胜利令人振奋。后来的测试中我所带的4个班282名学生关于这一知识点的测试无一人出错。课文上的尼克松访华照片和田中角荣访华照片又被我依法炮制的渲染,学生兴致勃勃,七十年代外交成就(重返联合国、中美建交、中日建交)就这样轻松被掌握,勿庸老师赘述。形象点拨激趣法运用得好,常常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风趣,让学生兴趣盎然,对历史知识的探索欲罢不能,那么就开了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头。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一些较为浅近的知识学生就可自觉自愿的主动完成。教师做好学生探究时的吸引、铺垫工作,进而才可能引导帮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新感受、生成新知识。

2、充分运用非正文部分,还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第斯多惠认为: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我们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真正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掌握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原因和规律,懂得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不仅如此,更要通过学习历史,培育学生的历史智慧、人文素养、爱国主义情感和国际主义意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以便让学生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生活的挑战。而如果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的听取者,学生的自主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锻炼与养成时间空间则长期被老师所占用,学生常常认为“那是老师说的大道理”,还没有充分内化为自己的思维与精神层面。那么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历史思维、历史分析与综合能力都会成为一句空话。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很难让学生有机会把困惑的地方主动地表现出来,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困惑之处是不一样的,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始终不能让学生摆脱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体现学习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及时使学生学习的状况表现出来,更不能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或困难。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参与到制定一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进度等,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理解、掌握的情况能够比较迅速地反馈给教师,同时也避免了教师大量的重复的或无谓的讲解。这样通过自主学习辅以教师的指导、强调,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信息掌握的效率要高得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思维,与“以人为本,发展个性”的新课程理念相结合,师生互动,充分利用每一分钟,以配合新课标下高速度、快节奏、大容量的现代历史课堂教学因此,探索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已在全国很多地方展开,例如湛江一中、湛师附中等中学,力图开辟一条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学、教师点拨学法、针对性讲解释疑的教学新路。学生在完成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感知、思索,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发展个性。所以,教师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能否掌握所学知识,关键在于能否完成任务。整个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是体会、领悟的过程,也是生成、构建的过程,更是对自己原有的独特的知能结构的整合重建过程,这也正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的体现。

笔者认为新课标教科书中的非正文部分内容,在还原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上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它们除了有前述能激趣引思,让学生有了探知之欲、求知冲动外,还可做调控全局之用。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运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翻开初中历史课本首先吸引眼球的是非正文部分的彩色的插图和彩色背景的各个非正文栏目版块,这个吸引力可以充分被我们教师所利用,把它诵读成一连串具有层次的、有情境感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自学,而正文部分的大多数内容是普通的基础的,能被学生自行理解的知识。需要老师讲解学生才能理解掌握的只占较少的部分,而往往我们老师把所有内容事无巨细地讲给学生,把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的机会占用,取代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那么什么时间、怎样做才能行之有效地让学生动起来,落实他们的主导地位呢?本学期教学中,我在两个班采取了学案教学:提前给学生发放学案,引导学生自学,然后在课堂上将学生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引入历史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合作精神,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启发学生知识的正迁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究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奉献出自己通过调查、搜索、收集、处理信息后获得的成果时品味到成功的愉悦,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不再是苦差,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运用非正文部分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形成。即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相互独立、相互制约。《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中指出: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作为基于历史知识信息传递的教学课堂,就必须要在对知识点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①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一记层次要求;②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即了解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联系;③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即将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加以运用,用于解决新的问题,以上就是知识与能力方面我们应该解决的。在这一方面上,最忌只是勾划知识,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而这又正是我们在日常历史教学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如果在的历史教学中不弃除让学生完全地记诵知识点,不教给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的方法和技巧,那就绝不是新理念下新课程的历史教学。关于学习方法,中外专家有多种解释。我国专家通过归类性的研究指出:学习方法的第一要素是程序,按程序学习,能够节约时间,容易使学习行为达到熟练化、自动化。[2]所以学习的一般过程离不开学习、运用、巩固、总结等环节。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必须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真正的主人。要摆脱以往教学中学生只有学习,而没有运用、巩固、总结机会的旧模式,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示学习的效果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目标的提出,有助于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历史课标在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上也作了一定的要求。情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表现形式有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友谊感、同情心、责任心、良心、荣誉感、自尊心等;美感是在人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理智感是在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表现为成功感、怀疑感、对成就的欢喜与自豪、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等。正确、积极的情感体验来自于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倾向等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

历史教学的内容中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因素,历史教师有责任通过这些教育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不仅可以从历史教学内容中充分挖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因素,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还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和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教师还要发展学生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经过研究表明,情感内化目标应是一个按不同心理等级层次排列的连续体,它由低到高被划为五个层次: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这五个层次紧密衔接、层层递进,布卢姆总结时指出:“在这个过程中,情感成分从单纯觉察开始,经过具有一定动力的阶段,最后达到对一个人的行为的控制”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意过程的统一。”(它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的心理特征,把认知和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情感教学。[1]

4、运用历史文献,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我国五千年文化遗产是我们炎黄子孙的财富,想继承发扬,就首先要能理解领会它们。论从史出的材料解析能力:充分运用教科书中的材料,提高学生对材料处理的能力。教师设计精美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并总结出解答材料题的方法与技巧。

5、结合使用非正文部分内容,施行教师无声教学。

注意结合起来运用课文上的非正文资源,灵活有机的结合比单用更具效果。如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中,讲甲午战争的影响时,按传统的讲法在条约内容的讲述中对应分析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在华投资拓展了列强在华投资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然后,请学生看书上非正文部分的瓜分中国的漫画和学思之窗谭嗣同《有感》诗并请学生通读读《马关条约》的影响、划住你感受最深刻的句子:学生眼前的是一条巨龙被一群手持刀剑的外国人强按在地上争先恐后地分割;《有感》“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课文正文“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教师把学生自我感悟的时间还给他们,把产生宣泄情感的机会还给学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相反换成老师讲授,学生们直着身,眼睛的余光可以看到他人,这种环境下学生是有更多的自我约束和克制的,不利于学生情感的深刻启动,不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在不同的班级试验,用无声法的班,很多学生泪光闪闪,久久不能抬头。另一个班用传统法教师讲解,学生们只是大声叹气表示愤慨和无奈,个别学生还起哄。我布置的作业是相同的:写一篇关于《马关条约》的小文章。结果前面班的学生的作业写的情真意切,对条约影响表述准确,另一班的空发议论的比较多,且有多人未交作业。在之后的月考中我特意测试了《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前面班的优秀率为百分之九十二,后者则仅为百分之六十二。

四、对初中历史非正文部分的教学实践的反思

()取得成绩

我校在很久以前的教学实践中,就开始了对教科书非正文部分的实践研究,新教科书在我区实行以来,为非正文部分的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和平台,综合取得的成绩十分明显。在笔者实验的六个平行教学班中,采用上述充分发掘非正文部分功能学案教学的2个班期末均分比传统教法高出10n分。2009年一2010年第一学期,笔者在拿到新课标教科书时,看到它容量很大,就在初一的(1)(3)(6)(8)四个班删掉了非正文部分不讲,并认为他们自学能力差,不能适应自主学习,加之实验的考虑,采用自认为稳妥的传统的教师为主的讲授法教学,在其它两个班充分挖掘教科书非正文部分的功能并采用学生主体化教学。期末全市统一考试,这四个班历史均分分别为37.4分、36.6分、38.2分、37.8分;(6)(8)班为48.849.6分。在学生评教中,(6)(8)班学生对历史课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其它班级。

()存在问题

实验班一些极差生不肯预习自学,以致学生合作学习时,因没有准备而无法参与。上课小组讨论时,一部分学生闲聊,影响其它同学学习。一部分学生仍希望采用教师主讲,学生认真听的注入式模式。教师备课工作量比以前大大加重。常出现课时有限和教学内容甚多的冲突。

五、结语

新课标的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每一天的工作面对着一双双黑亮的眼睛,我们做教师的人无时不在感受着自身责任的重大。不断进取不断探索学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让学生能在体验、探究中健康发展,德才兼备,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黄蝉芳.笔谈:什么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历史学科的有效教学涵义初探「J].

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12

2〕赵亚夫.公民教育—新时期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3年第4期。

3)《新初中历史教科书的主要特点》枫叶老师的博客:

(4)网址:http/aike.baidu.eomiew/407874.htmfralao_1_1

(5)网址:EOL个人门户」鱼卫吕里旦卫旦卫卫旦200607252157发表

6)李波.全脑通全速学习法[M(通用版)东方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1201

7)黄渝生.浅谈教学中的形象思维「J]教育园地20070419

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01

9)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月第2

(10〕张伟.浅谈准确把握初中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论文天下论文网

http//blog.eersp.eom/userlogs/77349/index.shtml

11)余文森吴刚平著.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12)引自,历史教学问题[J〕,1990年第6期第4

附件

  • (唐 鹏.湛江市廉江石岭中学)初中历史教科书非正文内容的教学探究.doc  下载

拓展资源

最新拓展资源

热评拓展资源

热门拓展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