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拓展资源 > 正文

英语“一语独大”后果恐将严重

2016-11-21  发布者:2期坊主14  浏览数( -) 【推荐】

  根据教育部11月14日公布的消息,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已完成主体研制,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计划在2020年前逐步推出。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借鉴国外语言考试的研发理念,以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为依据,在继承国内各英语考试优点的基础上,设计了分级分类的水平考试,旨在增强我国主要教育阶段英语考试的科学性、体系性、选择性,为学生外语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个连贯有序的阶梯(2016年11月15日《中国青年报》)。

  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4亿多人在学英语,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专家预测,再过几年,中国学英语的人数将超过英语母语国家的总人口数。曾有一位学者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英国财政大臣说,英国对华贸易有巨大的赤字,英国只要向中国出口一样东西就可以实现平衡,这就是——英语。虽是调侃,但也隐隐证实了英语在中国似乎被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近年来,在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有关部门加大清理规范职业资格许可认定力度,已公布取消211项职业许可认定,但被民意长期诟病的职称英语仍然没有改革的大动作。职称英语是目前参与人群最多的职业资格考试之一,涉及在职人员职称晋升、工资评定等切身利益。但长期以来,其设置的必要性、合理性、公平性一直难以服众。

  其实,英语热绝非中国独有,目前,全世界有45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英语,每天有超过1/3的世界人口在用英语交谈,75%的电视节目用英语播出,80%以上的科技信息用英文表达,几乎100%的软件源代码用英文写成。可见,对于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来说,英语已经不再是一门外语,而成为一种实用的基本技能。从这点上看,学习英语当然重要。但事实证明,很多大学生花费大量精力通过了四六级考试,却最终从事着根本用不到英语的工作。

  今天,已经没有人怀疑掌握一门外语的重要性,尤其是熟练掌握英语对升学、就业有着极大的影响。但语言的作用在于表达、交流,语言更承载着思想。当学习一种语言被设定成一个急切的目的,且牵涉太多功利因素时,显然已经背离了学习语言的初衷。尤其是假若英语不能和自己的专业相结合,为自己的专业服务,那英语学习的意义在哪里?

  早在2013年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中国社科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委员认为,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受其害,荒废正常的学业,使整个中国的教育质量遭到毁灭性打击,汉语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党委书记黄德宽也表示,英语目前“一语独大”,如果不能从宏观上科学规划外语教育,对公共外语教育单一化倾向的蔓延熟视无睹,听之任之,后果必将会是严重的。

  现在问题是,中国外语教育不仅存在英语化倾向,而且英语成为中考、高考乃至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主要科目,升学压力和激烈竞争不断强化着英语教育的地位。英语学习几乎伴随着一个人的终身教育,不管对个人是否确实必要,人们都不得不在英语学习上耗时耗力。而英语“一语独大”的坏处,并不只有这些。经过近几十年的英语强化教育,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许多青少年崇尚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热衷于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如果不高度重视和坚决纠正公共外语教育单一化倾向,最终会影响我国的文化安全,无益于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此,不少有识之士不无担忧。

  从思维角度看,英语仅仅是个交流工具,在对思维方式和能力的提升上,与数理化不可同日而语。一方面,许多人学英语绝不是为了教英语,也不是为要从事与英语相关的工作。对于大多数白领来说,一定有比学英语更重要的东西,尤其像中学教师、医生这些知识阶层,真正能够用得上英语的时候很少。更何况,语言本就是个技能,不用就会生疏。与其用大量时间忙于突击学习英语,应付各种考试,不如将时间用在业务钻研上来得有效实际。另一方面,学生从小学一路拼杀到大学,12年的英语学习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是为了几个考试,不能不说是极大的浪费。因此,有必要治理中学、大学、考研等各教育阶段的“英语崇拜症”,如职称晋级和干部提升与外语水平要求不应该一刀切;除外语专业外,降低外语分数在高考中的权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毕竟关乎国家未来,切不可让英语“一语独大”耽误了“正事”。(作者系法律从业者)

拓展资源

最新拓展资源

热评拓展资源

热门拓展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