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创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发布者:林春平     发布时间:2016-07-16     浏览数:0


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是当今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热点,新课改提出的“教师讲得少,学生学得多”并不是为教师减负、学生增压,而是为了教与学相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下面笔者谈谈对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几点看法。    一、课前精心备课,为“课堂表演”作充分准备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艺术表演者在台上精彩表演令观众折服,但观众却从未看见阵阵掌声背后的辛酸和泪水。教得轻松并不是说教师做的工作变少了,相反是要做得更多,只不过是做工作的时间提前了。对文章内容,教师应反复阅读,熟悉教材、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甚至读原著及有关专业书籍,充分利用课内外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例如:八年级上册《恐龙无处不在》一文,本文是篇抽象的说明文,且涉及生物、地理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对“恐龙灭绝”、“地球大爆炸”等问题,有很强的好奇心,课堂上可能情不自禁脱口而出。这些都是学生在课堂上随时会问到的问题。这些问题,作为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准备,了解恐龙的生长期、消失时间,做到胸有成竹,免得让学生扫兴,教师难堪。为人师者肚中有墨水,课堂自然生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老师不仅应有丰富的知识,更应具备与该课有关的知识,再加上独特见解、真挚的感情、生动的语言,定能叩动学生的心弦。下足功夫备课,随时应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做到师生共学,教学相长。“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既教活了语文课堂,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课堂上的主持人    中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上的好恶,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用90后的话来说,就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这种认知倾向,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对感兴趣的内容听得津津有味,甚至掌握得炉火纯青,而对那些自认为兴趣不大的东西则心不在焉,甚至可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知识虽然重要,但只有教师自己知道,自扮自演,学生并不认知,那教学效果自然不明显。有的学生基础差,无心向学,而且课堂纪律也不好,难以安安静静地坐上一节课专心听讲。如果教师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一味地讲课,学生就会沉闷、呆滞。那么,如何打破这样的僵局,活跃语文课堂气氛、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诚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事情时,总是心驰神往,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成功的几率也高。打个比方说:观众们有了浓厚的兴趣,接下来就要靠主持人如何带领观众去欣赏一场精彩的演出。学生如观众,老师如主持,如何把学生的心抓住,让学生受益。这时要具备如下三点:1、环节导入,结构严谨,思路清晰。2、时间的控制,缩放自由,张弛有度。3、争议的评价,观点明确,多加鼓励。如八年级《老王》一文,教师提出社会现象“老人跌倒了要不要扶?同学们争论不休,意见不一。这是教师先营造爱心氛围,结合课文老王这一人物形象,分析感受评价关爱他。对老王这一人物形象学活了,关注起身边的老王,对待弱者也不再冷漠。整个课堂环节靠老师引导,课堂上学生做到朗读时声音响亮,阅读时严肃安静。如果主持人能让观众动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情感,在默读中思考,在即席发言中锻炼口才,在自由发问或讨论中放飞思想,在表演中寓教于乐。这样,学生由观众变主角,老师由主持人变配角,适时点拨,激疑寻趣。帮助学生推开心灵的窗户,走进思考的大门,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中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带来的快乐。    三、拓展课堂内容,迁移课外学习

文本拓展对语文课堂教学有着重要地位丰富的节目令观众大饱眼福,充实的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吸引学生目前的语文不仅仅是对修辞、表达方式、语言积累,更注重能力应用,也就是文本拓展。如何拓展课堂内容,丰富课堂内容呢?笔者认为,应当努力做好以下文本拓展的“三性”:一是文本拓展的融合性。文本拓展要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现在有不少教师,把文本拓展片面理解为,在一篇文章学习之后,或就某个话题让学生说话练习,或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片段写作,或进行对比阅读训练,甚至有些老师对文本解读浅尝则止,却又匆匆地拿出另外一篇类似的文章来,设计若干个题目,让学生来完成。这些文本拓展虽然是从文本衍生出来的,但是,给人的感觉,却又距离文本的内核很远。笔者以为,文本拓展应该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它的出现,是服务于文本解读,举一反三,它的方式是现学现用灵活多样。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要求运用具体的描写,发挥合理想象,写出于勒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因为文中于勒多是侧面描写,要求发挥合理想象,学生不得不再次走进文本,去揣摩菲利普夫妇的相关描写句子,因为要求把于勒这个人物写活,学生又必须积极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在后来的学生拓展训练成果展示中,发现这个文本拓展设计取得了很好的实效。它不仅开发了学生的语言潜能,而且这个拓展还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吃透文本。真正做到文本拓展与文本解读有机融合。二是增强文本拓展的有效性。一位农村语文教师在讲《藤野先生》时引导学生深入领悟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讲完该文后出了道《厌农弃农思想不合情理》(副题是“从鲁迅弃医从文谈起”)的作文题让学生做。在作文讲评时,老师用学生作文中所列举的事例说明农村需要“四有”新人,深情赞扬了反映在学生作文中的为国分忧、立志务农的好思想,同时激励学生用鲁迅爱国精神克服某些厌农弃农情绪,教育效果极佳。这是因为这位老师用鲁迅的爱国精神教育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使学生带着这种感情去审视“厌农弃农不合情理”这一论题,得出的合符情理的结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作文写的是和自己的求学志趣、毕业去向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从阅读教学到学生作文再到教师讲评,学生都是在语文教学所特有的环境氛围中受到“熏陶渐染”、“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样的语文爱国主义教育方法无疑是优化了,既拓展了内容,又加强爱国思想教育,增加有效性。三是文本拓展的社会性。如在课堂上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5分钟演讲,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国企脱困问题、农业改革问题、就医住房问题等等,语文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阅读生活,启发学生用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与外界进行交流活动,建构新知识。

四、发挥老师的创造性,让语文课堂上得有个性    千人一面的语文课堂不是高效课堂。在教学中,应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每位教师都应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如八年级上册《核舟记》一文,当介绍核舟“船头”一段,为了让学生快速理解课文内容。一种风格让同学们大声朗读并进行分小组表演船头三个人的动作和神情。学生利用废旧报纸、麻绳等,竟然有模有样地做了帽子、念珠、画卷等道具。在讲台上仿佛再现三人游赤壁时的情景。在课堂上形象化地展示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劳动成果,将课文以表演的形式来展现,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人物形象演绎,从同学们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中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接下来检查课后练习,学生便会都对答如流。另一种风格先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提出教学目标,限定时间让学生默读课文,教室刹时间静下来,静得让人仅听见翻书的声音。二十分钟后出示题目,用纸条形式展示题目,学生自由抢答比赛,气氛活跃,都要为自己的学习小组积分。为检验学生积累了文言实词,拓展迁移到《水经注•黄牛滩》的学习,学生们反应迅速,收到同样的效果。教无定法,一种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能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另一种方法让语文课回归安静,在安静的氛围中思考,学源于思,给足够的时间学生阅读,刺激学生的思维的动力。精心设计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学习的兴趣动起来,静与动科学结合。    从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应结合自身的文化素养,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变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传授知识技能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自己的课堂导学方式,教师们应要敢于创新且要大胆创新,找到施之有效的导学方法。在不断实践积累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总之,我们不能否定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任何的改革都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彻底转变老师“整堂灌”的角色,教师应做到“精心备课,激趣引导,拓展内容,上出个性”,形成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争取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效益。每一位奋斗在第一线教育工作者都应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总结教学经验,优化课堂结构,跟上时代快节奏的前进步伐,让语文课高效起来。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