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升历史复习课的有效性

发布者:杨曾丽     发布时间:2016-10-31     浏览数:0

 

1、阅读历史书籍,加深学科功底。

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不在教育学和心理学,而在历史学。以往凡是把历史讲得不熟不透的教师,都是因为学科功底不好的缘故。在过去,课本教好、学生考好,就被认为是“有效的教学”,其方法可谓五花八门。但是,用今天的标准看,如果一个教师只理会他教的课本,教学生应付考试,而不谙熟学科的精髓,势必不能对学生的发展有益。因此,学科教学有效性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不是教的法则,而是要明确学习这门课程究竟有怎样的价值。所谓原动力,指的就是依据这个学科的价值,帮助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领会的历史文化体现出来。

就历史教学而言,至少应当具备以下三个视角:一是与学习视野密切关系的史论部分,其核心的教学观念是“求是”。二是与历史知识密切关系的史实部分,其核心的教学观念是“求实”。三是与历史学习方法和思考密切关系的史料部分,其核心的教学观念是“求真”。

2、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教学理念和业务素质的优劣,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努力成为一个业务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改意识强、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要把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放到学生身上,使学生乐于学、主动学、学会学。苏联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  

3、紧扣教学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国家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是课程标准的细化、具体化,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既有指导教学实践的导向功能,又是教学评价的客观依据。历史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体现新课程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历史教学的成败。所以备课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教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并且要特别关注之前没有学习的“发展要求”的内容。        

4、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这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成就感与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5、合理利用教材  

合理利用好教材中的“知识链接”、“历史纵横”等内容。这样做,一方面轻松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同时还减轻了教师负担,省去了教师费尽心思地到处找材料的痛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这些书上的材料往往在很多考试题中就有出现,这对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也有很大帮助。如何利用呢?我认为可以讲课本知识问题化。即老师根据课本知识的重要线索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把教材内容当成教学材料自行阅读并进行探究分析。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同时也解救了学生,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的思维含量,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

6、 复习课的问题设计要合理,要有针对性。

要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就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合作探究,让他们有的放矢,能够通过合作探究体会学习的愉快与成功感。地上捡的桃子不新鲜,树上摘的才新鲜。如果设计的问题都来自于课本的基础知识,学生不会感兴趣,更不会积极参与;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有点层次感,由浅入深,需要讨论探究才可能得出结论,那情况就不同了,学生的求知欲被调动起来了,主动参与的情绪上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教学的效果也提高了。老师讲课要有吸引力,让学生时刻关注老师所说,关注课上知识;不断思考问题。特别是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深思熟虑,考虑到学生的水平,而不能草率地提问,没有任何的价值。

7、 复习课把握好教学关系

在复习中,教师是掌握复习方向的舵手,是创设良好复习氛围的主持人,是导向复习关键处的导游,是学生求知的助手,又是直接分享学生在问题解决后得到成功喜悦的朋友。讲与练的关系。讲与练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至于练后讲,讲后练,还是边讲边练,则根据复习内容、学生掌握的已有情况而定。另外,这里的讲应包括评。不评讲的复习达不到复习的目的。复习时一定要把练习情况,特别是存在的缺点如实地及时地反馈给学生,真正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是历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教学实践模式、一种价值追求。教师要在历史复习课上坚持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探索课堂上的有效行为,取得更好的复习效果。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