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作业二】教学设计方案截止日期 : 2016-11-24

作业要求 :

 要求:

下载附件《教学设计模板》模板填写内容, 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设置教学设计内容。要求每个栏目必须填写完整,字数不少于500,内容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截止提交时间为1120日24点,逾期不能提交。

为方便坊主审阅,上传的内容如果不含格式、图片、公式请直接复制粘贴至文本编辑框中发布,不能直接发布的请以附件的形式上传,文件名称以“单位+姓名+教学设计”命名,比如:遂城白水小学张三教学设计。

【仅为建议,不做考核】按照教学设计方案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请同校老师帮忙借助手机、DV将上课的内容录制成“课堂教学视频“上传至本栏目下,录制时间控制在10-40分钟,内容可以是整个教学过程也可以是其中某一个指定的教学环节。

作者 :项目管理员

【作业二】教学设计方案

2016-11-21提交者:学员陈冬晓浏览(0 )









 
 
 
 
 
 


 
 
 
 


 
 


 
 


 
 


 
 


 
 


 
 


 
 


 
 


 

教学设计方案


 

 

题目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级学科


 

 

九年级语文


 

 

课型


 

 

信息技术与


 

学科整合课


 

 

授课教师


 

 

陈冬晓


 

 

工作单位


 

 

廉江市安铺中学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
2、了解杂文以及驳论文的特点,学习抓住对方薄弱环节进行有理有据的驳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结合时代背景,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
4、朗读品味,体会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2、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3、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
 
课堂上采用诵读、品读、圈点勾划、讨论探究等方法
运用的信息技术工具
 

硬件:电脑、投影仪等

软件:PowerPoint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本文,要指导学生多多诵读,从写法和语言两方面突破。首先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驳论文的思维流程,体会驳论文的特点,并能发现问题,学会简单地反驳;其次组织学生品味语言,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鲁迅杂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由议论文这种文体直接导入,引导学生认识杂文这种特殊论文形式及其特点:犀利性,针对性,观点性。明确探究方向。()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学生初步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结合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写作目的:针对当时散布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种悲观论调而写。

2.引导学生思考: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个问题作者在文中有没有直接回答,做正面论述?没有的话,作者是如何表明自己观点立场的?
 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大概思路。由通过反驳错误观点来表明自己观点的方式,引出论证方式驳论。
 () 重点探讨驳论方法

1.由辩论赛形式切入,引发学生思考,文章哪几段是先陈述对方观点的内容?
 明确前两段。
 细读课文前两段,明确对方观点是什么?如何得出观点的?
 对方说我们一开始总自夸地大物博,认为这是非常自信,后来不再自夸只相信国联了,甚至最后信起虚无的神佛来,完全没有了自信,“于是”得出结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抓住“于是”这个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明确对方由论据得出观点的过程,引导学生理清对方思路,有利于理解作者反驳的突破点。
 2. 问题:对方犯了什么错误,该如何来反驳呢?
 先回顾驳论文的驳论方法:驳论点 驳论据 
 
驳论证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批驳对方观点的?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3-5段作者采用驳敌论证的方法来反驳,得出结论:失去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6-8段作者采用驳敌论点的方法来反驳,得出结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让学生理解这两种驳论的方法的同时,启发他们探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并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加以反驳,培养质疑探究精神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小结
 作者正是发现了对方出现的问题,运用驳论证和驳论点相结合的方法,有力地批判了当时这种错误的观点,让大家认清了当时的社会现状,警示人们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欺骗,要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那些能被称作中国脊梁的人们的所作所为,他们身上代表着不屈不挠、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筋骨和脊梁不倒,民族自信心不倒,民族之魂魄永存,中国之未来必将一片光明!这就是鲁迅先生文章中传达出的那份爱国精神,那份民族忧患意识。
 ()任务布置
 鲁迅先生杂文的批判性和警示意义还蕴藏于他犀利尖锐的语言之中,下节课将重点赏析一下作者的语言。要求学生圈点勾画文中能体现作者杂文语言犀利嘲讽意味的词句和有疑问的地方在文中作出批注。
(一)学生找出哪些词句有很强的批判嘲讽意味,作简要的赏析。
 学生会细心地发现文中有一些加点的语句很有批判性和嘲讽性,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社会背景做简要的赏析。
 第一句中“一味”一词写出这些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的顽固丑态。“总”、“只”两字用得也好,写出这些人夜郎自大,盲目炫耀,以及仰人鼻息的丑态。
 第二处加点句写出这些人悲观失望心态下自欺欺人的愚昧。可以说戳痛了国民党的痛处,最后这些句子怎么样了,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删去了,足见鲁迅先生杂文语言的威力。
     再有抓住“他信力”,“自欺力”这两个仿拟的词,品析加双引号的讽刺意味。文末句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状元宰相的文章都极具讽刺意义,影射了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和御用文人自欺欺人的做法。
     对于仁人志士呢?作者称其为中国的筋骨和脊梁,可见他们对全民族具有支撑带动的重要意义,他们虽会被摧残和抹杀,隐忍于地下,仍然前仆后继,一如既往地奋战,作者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和赞扬。言语之中,爱憎分明,褒贬可见。
 ()总结   实际上,鲁迅先生称赞那些为民族的伟大事业而奋战的筋骨和脊梁们,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其中之一呢,正是这些像鲁迅先生一样的民族之精魂不断地发光发热,才铸就了今天的新中国。反之,有像鲁迅先生这样伟大的人物,如果我们不去爱戴,崇仰,学习,我们就会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也许就是我们学习鲁迅文章的意义吧。

 

板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杂文     针对性    悲观论调

       观点性    失去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犀利性    爱憎分明

               驳论文  驳论点   驳论据   驳论证




老师评语

附件

  • 廉江市安铺中学陈冬晓教学设计.docx下载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