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作业二】教学设计方案截止日期 : 2016-11-24

作业要求 :

 要求:

下载附件《教学设计模板》模板填写内容, 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设置教学设计内容。要求每个栏目必须填写完整,字数不少于500,内容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截止提交时间为1120日24点,逾期不能提交。

为方便坊主审阅,上传的内容如果不含格式、图片、公式请直接复制粘贴至文本编辑框中发布,不能直接发布的请以附件的形式上传,文件名称以“单位+姓名+教学设计”命名,比如:遂城白水小学张三教学设计。

【仅为建议,不做考核】按照教学设计方案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请同校老师帮忙借助手机、DV将上课的内容录制成“课堂教学视频“上传至本栏目下,录制时间控制在10-40分钟,内容可以是整个教学过程也可以是其中某一个指定的教学环节。

作者 :项目管理员

【作业二】教学设计方案

2016-11-21提交者:学员廖德绍浏览(3 )

 

教学设计方案

题目

师说

级学科

高中一年级语文

课型

信息技术与

学科整合课

授课教师

廖德绍

工作单位

廉江市和寮镇凤飞小学

教学目标

1、掌握“师、传、道”等文言常用实词

2、巩固学习“于、而”虚词的用法,学习掌握“乎、其、也、”等文言常用虚词 

3、熟记“学者、所以、不必”等古今异义字

4、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文

3、熟记“学者、所以、不必”等古今异义字。 4、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关键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2、学习本文“破”“立”结合、 正反对比的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对文本的学习,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运用的

信息技术工具

硬件:电脑、多媒体

软件:电脑课件

教学设计思路

让学生通过诵读,结合书下的注释和工具书,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从而树立“从师学习”的正确学习态度,提高文言文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时间安排

一、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初中有没有学过《爱莲说》这篇课文?大家来一起背 诵一下。谁来解释一下这篇课文的题目?对,它的文体是“说”,是议论文的一种,“爱莲说”就是说说喜爱莲花这件事。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说:板书课题。按照咱对《爱莲说》的理解来说说《师说》的意思。明确:“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导入新课

5分钟

二、         知人论世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写作背景简介    韩愈反抗流俗的这种勇气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他以文章为武器批判落后事物的做法,贯穿着他的一生。同学们学过的《马说》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它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十六年间,比《师说》早几年,那时韩愈才30岁上下。更值得一提的是,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宫中要迎佛骨,韩愈上表反对,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唐宪宗是信佛的,览表大怒,要杀死韩愈,多亏宰相说“愈虽狂,发于忠恳,宜宽容以开言路”,乃贬潮州——这年韩愈是51岁。他有诗记载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这种胸怀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  韩愈在《师说》中所批判的“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是在门第观念影响下产生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显贵之家称“高门”,卑庶之家称“寒门”。这对择师也有很大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针对这种错误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是有进步意义的。

知人论世

5分钟

三、读文通义 

1、 听范读,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2、 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重点字音强调:  谀(yú) 苌(cháng) 聃(dān) 郯(tán)   欤(yú) 蟠(pán) 经传(zhuàn) 贻(yí) 

3、自由朗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注释尝试翻译文章大意,画出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小组讨论解决或和老师一起探讨解决。

读文通义

5分钟

四、预习检测 

(一)、

虚词 1. 乎(重点)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 而(复习巩固)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3.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4. 其(重点)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二)、

实词 1.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2.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

3. 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4. 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什么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什么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

(三)、

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2)吾从(之)而师之 3. 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四)、重点句子翻译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闻知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五).文学常识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亦称“六经”) 


预习检测 

25分钟

五.作业  1.根据本节课的文言知识的梳理,总结并制作知识卡片。  2.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作业

5分钟

板书设计

韩愈(唐文学家;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之首) 

1. 通假字:受(授),不(否)

2. 实词:师

3. 虚词:之 

4. 词类活用:圣,师,耻

5. 文言句式:判断句:„„者,„„也                  

老师评语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