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微课作品 > 正文

作业标题 :微课作品 作业周期 : 2016-09-272017-05-15

作业要求 :


通过培训学习,制作1篇微课作品,微课制作要求如下:

(务必提交自己制作的微课,不可提交他人的作品,如为他人作品,坊主一律批阅为不合格) 

1、微课片头为微课内容标题,标题居中显示,请标明作者及单位。如 “小学语文写作  作者:张小燕 廉江第一小学 ”

2、微课的类型可多样,可以是 ① 讲授型:以学科知识点及重点、难点、考点的讲授为主,授课形式多样。 ② 解题型:针对典型例题、习题、试题的讲解分析与推理演算,重在解题思路的分析与过程。③ 答疑型:围绕学科疑难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④ 实验型:针对教学实验进行设计、操作与演示。

3、微课制作时应确保录音效果,无干扰噪音,音量适中。普通话基本标准,讲解声音清晰。

4、引用的图片、动画、影视等应做处理,不要出现第三方版权信息。不得抄袭他人作品,侵害他人版权。

5、提交微课作品时,可在文本编辑框中写明微课设计的思路、教学方法和拍摄使用的工具或软件。视频格式:avi/mpg/mp4/flv/wmv/mov/3pg/mvb/mkv,时间请控制在5-10分钟左。【微课制作方法(文字版可参看附件


视频上传步骤介绍

http://html.study.teacheredu.cn/el/proj_1389/article/37001/5375313.htm?ms=1467169372658

微课制作方法欣赏【视频版】:

http://html.study.teacheredu.cn/el/proj_1389/article/37001/5324829.htm?ms=1467169372658


发布者 :项目管理员

微课作品

提交者:学员谭永钊    所属单位:廉江市石城镇第四初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17-04-14 17:22:08    浏览数( 0 ) 【举报】

                                     关于 农村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廉江市石城镇四中   谭永钊           


    信息社会高速发展需要与之适应的人才,人才培养关键在教育,因此教育质量的高低就决定了其培养人才的素质。“校校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建设和课程改革,使教育信息化由“基础设施建设期”向“信息技术应用期”转型。加大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强调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①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设施陈旧落后、教学评价偏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差、知识获取途径受限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思考并妥善处理我国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有助于教育信息化的有利实施。
    2农村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方式之一,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差距,能让更多的学生共享学习资源。信息技术教育改革要保证信息环境的建设,注意教师接收新事物的态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基于一定的现实情况,才能更好的推进教育发展。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教育改革会给教育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比如,二十世纪初晚清教育改革,来自社会压力,盲目照搬西方教学模式而制定的一系列教学制度带有明显缺憾和不足。又如1958年的教育改革,没有充分考虑我国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现状,为扩大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规模,盲目扩招,注重数增长而忽视质量的提高,导致的是教育秩序混乱和教学质量下降。②因此,思考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情况,有助于改善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我国教育改革通常走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国家对教育改革的宏观控制调节和实施。但是很难顾全细节的,个别的特殊需求,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教育改革政策很难有针对性的解决地方性的、特殊的需求。③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大部分农村地处偏远山区,农村人口较多,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信息技术发展十分滞后。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资金不充裕。部分农村学校缺乏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不善,或者信息基础设施利用不充分,造成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大部分教师很容易采取非此即彼的立场。一边是高呼“教育信息化”,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一方面是不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热情并不高,甚至拒斥信息技术,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我国,也出现在其他一些国家。例如美国联邦教育部的一项调查显示,84%的美国教师认为只有一种信息技术是必要的:复印机再加上充足的复印纸。由此可见,对待信息技术的两种态度存在着强烈的反差。当教师使用技术不能达到自己过度期望的目标,就会产生反感甚至拒绝使用技术的心态。
    虽然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信息资源短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较差,相对较少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但对学生而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态度较为强烈,知道了学习知识的形式不再是简单的依靠教师来传授,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农村中小学生中缺乏父母关爱的特殊青少年儿童,在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的影响下,是否能利用网络辅助自己学习,或是利用网络消遣娱乐,师生关系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这些都是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下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3妥善处理农村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实践层面上,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管理;二是信息技术用于教学。从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到使用技术达成教育目标之间总是存在一些障碍。
    3.1关于信息资源管理利用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育要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农村中小学也逐渐加快终端设施的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采用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但还普遍存在着信息资源管理不善,利用率低的问题。在资金缺乏,软硬件资源短缺,教学环境不健全的大部分农村中小学中,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重视师生信息素养教育,安排计算机课,鼓励师生学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技能。让教师体验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相信教师会以学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为动力,努力实现教学信息化。做到妥善管理好信息资源,应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价值。
    3.2关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与管理技巧;上述方法和管理技巧的应用;计算机及其与人、机的相互作用;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种事物。可以把它理解为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而人对信息功能的获取,离不开信息技术环境。在此环境下,培养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叶澜教授指出教师必须会使用技术,而且会利用技术支持学生学习,促进有效学习。即要求教师学会技术、学会使用技术进行教学、学会利用技术进行学习。教师能否将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整合,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弱的表现。教师是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有效利用的关键所在,但教师本身不是问题所在,没有教师也就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国农村大部分中小学教师根本就没有接触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资源,教育信息化改革要求他们必须接受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学习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实践。这是对他们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一大挑战,一切从零开始学起。这样一来,教师得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寒暑假参加培训。原本就觉得上课已经很劳累的教师,还要在业余时间学习。对于本身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一些教师来讲,自然产生一种抵触情绪,教师年龄结构多样化,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此,培训者应该给教师设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减少教师的畏难心理和排斥心理。也有不少教师想要整合信息技术,但他们无从挖掘技术的潜在功能。这部分教师学习的意愿相对比较强烈,针对这部分教师给予应用信息技术的培训,更多的是提供探索式,引导式的学习模式,当他们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相关技能操作后,为他们提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鼓励教师进一步加强学习。
    3.3关于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问题
    现在优秀教师评选,教学技能等比赛中,要求教师必须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否则不能参与一切评优,评职。这又迫使大部分教师为了使用而使用。再加上有的教师认为与传统教学相比不占优势,不利用多媒体教学一样能把课上得很好。他们即使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也是处于被动状态。
    意识决定行动,行动反作用于意识,应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仅仅把教育局限于教室的观念有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部于2004年底颁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用于指导和促进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让教师树立大众教育、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的观念意识。信息技术能实现资源共享,更多的学习者能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年龄阶段进行自主学习,避免单一依靠教师传授教学模式的弊端。为此,给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提供恰当的目标,促使教师努力实现,并给予相应的奖励,让教师从心里觉得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仅能获得奖励,还在应用的过程中提高自身技能,这与必须使用技术才能参与各项评优等规章制度相比,前者的自主性较强,是教师使用技术,就能得到奖励。而后者具有一定受动性,是教师想要得到奖励,必须使用技术。因此,可以从教师的内源性需求入手,根据教师对信息技术持有的态度,给相似水平或相似取向的教师设定相同的目标。同时注重教师的个体差异,改变教师观念的同时,加快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步伐。
    3.4关于师生关系的问题
    传统师生关系在知识内容上主要靠教师单向传授,教师倾向于一种知识的权威。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学习的方式渠道都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减少了,自然会影响到师生关系。在农村中小学,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更能观察彼此的面目表情,教师能近距离的观察特殊群体的行为表现,洞察对方的心理状态,进而引出更多的问题,引导学生健康发展。要注意的是,有些问题,比如说学生的心理问题,面对面的交流或许不是那么恰当,因为学生由于自卑心理不敢面对教师,对老师可能存在畏惧心理。此时,如果通过网络进行匿名信息交流,可以避免学生因害羞、自卑不能面对真实的自我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从心理层面上讲,虽然学生感觉更为自由,师生之间更趋于平等。更能体现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再者,学生信息技能的学习最初仍然靠教师的传授,虽然学生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但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再受时空限制,师生交流更加便捷。但是教师或者学生不能单纯凭借信息技术的便捷而忽视师生面对面交流的必要性。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处理师生面临的各种问题。
    3.5关于学生发展与成绩之间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让大部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学生易于理解了。此时,有的教师会认为:或许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创造的过程会比直观更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学生会花更多的时间学习信息技术,成绩下降,影响升学率;评价标准多样化,不便于对学生的评价。关于学生发展与成绩之间的关系,只看到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发展是功利的,没有弄清学生发展与成绩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只会考试取得高分,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教师在教学过程重要注重对学生人生观、知识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培养。正确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效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中,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思维、听觉思维、想象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学生发展好了能促使学习成绩的提高,二者之间没有矛盾之处,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好,使技术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总之,农村信息技术教育改革要根据管理者、教师、学生的内源性需求出发,充分发挥参与者的积极性,从参与者的角度出发,在“由上而下”的改革路线下,结合“由下而上”的学校成员的内源性需求,妥善处理我国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加大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力度,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现代化具有现实意义。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教育也是如此,要发展,必然靠改革,改革自然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相信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过程。
 

老师评语

你上交的作品不属于微课作品!

评语时间 :2017-04-15 22:44:12

微课作品

最新微课作品

推荐微课作品

热门微课作品

热评微课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