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

发布者:王莲     所属单位:牛心坨九年一贯制学校     发布时间:2016-07-21    浏览数:0

 

网络培训是一个教师学习,提升自我素质的好平台。学先进理论,看优质课,聆听专家点评,都可以足不出户,有利于我们同行间共同交流和成长。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地认为到要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因为古语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学生喜欢你,他才能接受你的言传身教,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事半功倍。

     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呢?

      一、教师要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道德情感。陶行知提倡“爱满天下,”鲁迅强调“教育植根于爱”,别林斯基则认为“爱是教育的工具,也是鉴别教育的尺度。”、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作为一名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倾注爱心。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关心、爱护、宽容、尊重,要善于发觉学生的优点,充分鼓励他们自尊、自信。如对待差生,教师应该先找出他们差的原因,而不能只看到差生的劣面,忽略了他们身上所存在的闪光点。在本次培训学习中,我知道国外有一名叫雷夫的女教师,她一句话道出了《56号教室的秘密》,那就是她的班级学生心中没有“恐惧”。我非常赞同这句话。这应该是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

    二、教师要有自身的魅力。

    ()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教师的人格魅力首先体现在对人的真诚和善良上,以及办事的诚实和守信。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对事的真实感情流露出来,从而使师生之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会感到教师就是他的榜样,教师的人格魅力将影响学生的一生。这也正是我们所要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归宿,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次培训学习,专家所说的一句话是:“人文素养是什么?就是一个人受到教育多年以后,各种教育都隐没之后,一个人身上还剩下的东西,就是人文素养。”我认为,这句话是迄今为止,我所接触的对“人文素养”最通俗易懂的定义。 

    ()用教师的语言魅力去启迪学生。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每天与童心稚嫩的学生在一起,学生的心灵世界是美妙灿烂的,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特别要讲究语言艺术,即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和趣味,同时要有理性。多一些鼓励,让学生更加自信。教师的语言还要带一点幽默,让学生乐于接受。这就需要教师讲究语言艺术。老师的的语言入情入理,富有情趣,又很有道理,一定能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锁。 

    ()用教师的行为魅力去塑造学生。 学生渴望教师的爱就像万物需要阳光。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的爱心,才愿意听从老师的教诲,才会喜欢老师,亲近老师。对于小学生而言,容易识别的情感就是教师最直接的充满关爱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将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 

    ()用教师的情感魅力去感染学生。 教师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喜怒哀乐都是爱的一种真情流露。教师如果在处理问题时,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自然会受到感染。气愤时,愁云密布。对学生的教育以鼓励表扬为主,但并不等于包庇和迁就。 教师的笑容不仅是对学生的肯定与欣赏,同时,也是在弘扬一种正气,是在十分鲜明地向学生表示自己欣赏的态度,这些只靠语言是不能表达的。 

    三、教师要有奉献精神。 这是作为一名教师最起码的素质要求。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各种价值观一涌而上,个别教育工作者迷失自我,功利思想严重,重视物质享受,迷恋世俗浮华,对个人利益患得患失,满腹牢骚,怨天尤人,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时有发生,更有甚者,追求低下,人格扭曲。   

    四、教师要有精湛技艺。 俗话说得好: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老师要练好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写得一手好字,说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经常参加文体活动,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这样,学生就会耳濡目染的受到熏陶。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五、教师要不断学习,发展自我。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出现,教师工作受到严重的冲击,稍不注意就落在学生后面,何谈为人师表。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源头活水从何而来?为此,现代教师必须走出一次性教育的误区,不失时机的进行终身学习教育,发展自我,实现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每次培训学习机会,充分利用好每次的进修活动,积极参加组织方安排的各项研修活动,以便丰富自我、完善自我。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这不正是对教师最崇高的赞誉吗?相信我们广大教师凭借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威信,乐教的表率,真挚的情感,健康的体魄和进取的自我,一定能赢得学生的信赖与钦佩,一定会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铺垫良好的基础。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驾轻就熟、事半功倍。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