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登高》教学设计

  发布者:贾莉欣    所属单位:深泽中学    发布时间:2021-04-05    浏览数( -) 【举报】


《登高》教学设计

深泽中学  贾莉欣                                 

一、教材分析

A、《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中的一首,被称为“古今七律之冠”“登高诗中的绝唱”。

B、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所作,此时他漂泊无依,国家动荡不安,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破灭。《登高》睹秋景引发的“家国之恨” ,是杜甫诗风和杜甫情感的“绝佳体现”。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学过杜甫的一些诗歌,已能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大意。但对于阅读面狭窄的农村学生而言,含蓄蕴藉的古诗依然是一种熟悉的陌生。 如何通过诵读、讨论更好地鉴赏古诗,把握诗人情感,学生尚有欠缺,依然需要老师的点拨。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学习从“意象”“情感”“抒情方式”三方面鉴赏诗歌。同时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重点)

2、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学习其现实意义。(重点难点)

四、教法学法

教法:1、诵读法。2、讨论法。3、讲析法。

学法:1、自主学习2、协作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

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英雄曹操眼中苍凉壮阔的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诗佛王维眼中清幽安闲的秋;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是游子马致远眼中凄凉孤寂的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伟人毛泽东眼中绚烂壮丽的秋……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一番情致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去领略他的旷世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

(二)、朗读诗歌

A、初读,理解表层意,感知韵律美。

教师范读,学生默读。目的在于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对此诗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让他们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韵脚,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B、再读,感受情感美,体悟深意蕴。

学生自由朗读后结合注释默读。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领悟诗歌的大意,感受杜甫的“孤寂悲凉”。

(三)、赏析诗歌

本着先易后难、分层推进的教学原则,给学生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找出本诗的“诗眼”,即用一个字来概括全诗的情感基调,该如何概括?(其答案是一个“悲”字)

2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悲”,诗人为何而“悲”?

针对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安排如下三个活动:

活动一:首联和颔联以写景为主,试问,哪一个意象让你感受最深,请口头描绘一下。(让学生们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多样:如“落木”这个意象,一叶知秋,萧萧的落叶破败憔悴,随风飘零,凄凉落寞,表明已到深秋,“无边落木”最易引发“韶光易逝”的感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促进了文本多样化的解读。

活动二:请你整体感受一下诗人眼中的秋,用散文的形式具体写一写萧瑟苍凉的秋景。(写好之后教师选择优秀习作投影展示,学生齐读)

参考答案:登上高台,眼望高远天际,茫茫无边,耳听猎猎西风,老猿悲鸣;在渚清沙白的背景上,在急劲的西风中,孤鸟回旋,脆弱无助,徒增无限感伤。近看枯叶萧萧而下,黄叶满地;远观滔滔长江,滚滚东逝,不禁让人想起孔夫子“逝者如斯夫”的千古浩叹,好一副萧瑟苍凉的秋景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还原成立体可感的画面,进而形成文字。

活动三:说说前两联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渲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这两联浑然一体,境界深邃悠远,营造出天地萧瑟、悲凉凄清的意境,诗人借景抒情,渲染了登高望远时内心无尽的悲凉,悲叹季节之秋、自然之秋。

设计意图:复习“借景抒情”这种艺术手法,让学生深入思考,把握诗人的情感,体会作品的意蕴。

关于悲人生之秋这个层面,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人仅仅在悲叹大自然的秋吗?所悲之秋还有没有别的意味?结合颈联和尾联以及此诗的写作背景作答。

参考答案:本诗作于大力二年(767年)的秋天,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困顿,年老多病,重阳节这天独自登台赋诗,想头发花白,岁将百年,而命途多舛,壮志难酬,政治前途暗淡,不由悲从中来,悲叹个人生活困顿的同时,更加悲叹政治生命的困顿,实为悲叹个人人生之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于悲国家之秋这个层面,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人悲秋,悲自然之秋,悲人生之秋,也许还有“悲秋”的更深层的原因,那么“悲秋”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请结合杜甫的同期作品《白帝》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个问题难度较大,学生得出答案后,老师要点拨总结)

参考答案:这首写的是安史之乱之后唐代社会的缩影,云雨翻腾,压抑凄冷;战马忙碌,十室九空;寡妇哀嚎,处处可闻。诗人为之悲痛不已!——悲“国家之秋”。由此可见,相对于国家的风雨飘摇,破败不堪,诗人眼中的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只不过是文本的表层罢了。《登高》一诗真正的意蕴,是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国家之秋的有机统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切的感悟。

3再看杜甫

孟子有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诗人在自顾不暇、穷困潦倒的前提下,依然怜惜百姓,心忧天下,这种“穷亦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与情怀,怎不令人肃然起敬?这正是杜甫的伟大之处,这就是杜甫令人敬仰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诗人的认识有一个提高和升华。

(四)、联系现实

现如今 ,我们的时代日益“物质化”,日益“功利化” ,有人为了名与朋友分道扬镳;有人为了利与亲人反目成仇;有人眼睛只盯着名车豪宅,对弱势群体却视而不见,甚至不惜去扰乱社会治安……

设计意图:挖掘古诗的现实意义,古为今用,引导学生学习杜甫,做一个有“仁爱精神”“家国情怀”的人。

(五)、布置作业

1、品读诗歌,体会其“沉郁顿挫”(沉郁,是感情的悲慨;顿挫,是感情的起伏、低回;沉郁顿挫的风格基调是悲壮慷慨)的诗风,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2、默写这首古诗,交书面作业。

附:板书设计

景——自然之秋

 

                己——人生之秋

 

国——国家之秋

 

六、教学反思

1、本课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兼顾到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练习,教学目标都得以很好地落实。

2、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它常读常新,在大力提倡重视经典的今天,如何挖掘传统经典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每一位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