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在召唤

发布者:白坤峰     所属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发布时间:2016-08-30    浏览数:0

 

      网络教学

                     白坤峰(苏州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当网络教学从最初的超高性期待到今天似乎成了一种标签、甚至一种狗皮膏药时,怎样有效地利用网络教学就成了教师必须关心、关注的大问题。

网络是一片浩瀚无尽且不断拓展的大海,师生都是其中的游鱼。有头脑、有眼光的鱼类才能找到丰美的食料、干净的水域,而很多因循守旧的鱼却只会在污染加剧的近海、你拥我挤的浅海中或寻寻觅觅或一筹莫展,甚至明明是身在大海却依然用早年的湖泊方式一如既往地重复自己。

笔者不敏,却因为一直跟着一批“名鱼”亦步亦趋地学习潜水、畅游,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我所带的理科班在高考中的均分一直在109分以上。现在我把一些所谓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第一,好好利用网络的快捷性与多端性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网络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所谓快捷性,是指教学信息等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到达指定的电脑位置;所谓多端性,是指多个师生都可以不受他人干扰地通过计算机完成自己的任务。

我曾经组织过班级网络作文竞赛,如“同看《大国崛起》,同写民族未来”“同写单元作文训练”“同写微作文”……在固定的时间内,由QQ群或微信发出作文通知,班级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作文并上传到教师指定的网络系统;通过学生的上传时间,教师可以清楚地看到哪些同学思维敏捷、构思迅疾,而同学们也可以立刻看到其他伙伴的优势与不足。

而传统作文教学,有赖于教师要先收齐作文,再全批全改,再选出范文之后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而且,当老师阅读A篇作文时,其他人无法同时看到,更无法做到多个人同时为此文打分。更要命的是,教师如此折腾多天之后,学生的最初新颖感、热情心、急切意早已消散得差不多了,况且,教师所选的那几篇文章未必是学生喜欢的。而网络作文能让学生们在自己最困惑、最兴奋、最急切、最好奇、最主动的时候,适时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或优或差的饭菜,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不怕不会做菜,只要找到相似的好菜。

而网络的多端性也让多人批改作文成为可能,成为有效的可能。传统的互批互改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偶然性、局限性,因为你的作文未必恰好到达写作高人的手里;而一旦被同等生、作文后进生连续批改,你自己都搞不情自己的水平与出路了。而网络平台提供了让多个老师、多个学生甚至多个家长同时参与的可能性;而大家都是匿名批改,没有压力只有兴趣,没有功利只有热心,没有虚荣只有见解。

有的教师会担心网络写作会有学生抄袭,其实这种忧虑大可不必:第一,难道纸质写作就一定能避免抄袭吗?第二,越是公开展示,学生越是不敢抄袭,他们不会拿着自己的信誉开这种公之于众的玩笑。

 

       第二,好好利用网络的丰富性与远程性

人人均可参与网络建设,所以,对同样的一篇课文、一篇作文、一道试题、一本书,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老师与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见解,所以投身于网络教学,最大的好处就是避免了孤陋寡闻或孤芳自赏。作为老师,你再不会傻到唯我独尊的、一贯想当然的程度。

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我布置学生上网搜索朱自清的相关生活资料,并且深入思索朱先生写此文的目的。学生们从朱自清的父子关系、生活变故、孩子众多、性格心理等等多个方面寻找资料、上传资料、阅读资料、比对资料、分析资料,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也许他们的观点非常幼稚甚至错误,然而,他们终于明白了什么叫“资料”、资料从何而来、怎样借助资料写作文。后来,他们又查出《朱自清之死与吴晗的间接关系》、《死于“镇反”运动的朱自清先生长子朱迈先》等文章,此时,他们对朱自清的理解与把握就更深入了一层,挖掘了思想深度,开阔了眼界广度。

在网络中畅游,比在书本中畅游更快速、更有方向,因为你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无数的相关文章。这对时间宝贵的中学生而言,真是一件大美之事。对比以前的那些只能接触到《教学参考书》的教师而言,网络时代的教师是幸运的。

我曾对学生这样要求过:作文写完之后,请你一定要上网搜一篇比你的质量更高的作文。在十几年之前,我们要想与其他省份、其他城市、其他学校的师生交流或交换作文心得,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啊,而现在,只需几秒钟的时间,你就能知道自己的作文质量的高低,不同学校上传的同题作文,足以让任何一个要求上进的学生眼前一亮、出路大开。

网络教育的远程性,也让我与学生们受益非浅,“哈佛公开课”“BBC艺术的力量”等等,是我们班学生很爱看的节目。多亏有了网络,否则我们怎会如此简单地就听到了名流大学的高明观点?我们怎会如此轻松地就听到了艺术家们的不同见解及名作解读?

至于那些高中名校的空中课堂、远程教育,只要我们想听,只要我们想学,轻点鼠标就可以大开眼界。甚至我们老师自己也可以通过网络谈读书、讲试题、分析难点,让学生们足不出户就能增加知识,及时听到你的心声。

网络的远程性,其实就是提醒你:跳出水井底,抬头看世界。但是如果师生们依然故我,依然只与同办公室的同事、同班的同学交流,那只能让人啼笑皆非了。

 

 

第三,好好利用网络的拉近性与简便性。

网络让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近,真正实现了“天涯若比邻”。只要建立一个QQ群、微信群,我们就可以把北京、上海等地的名师、课文的作者或亲朋、试题命制人拉到同学们的面前,他们会回答我们的问题,会指出我们的偏颇。我们会亲耳听到课文背后的故事、试题的命制苦恼。这时,你的学生会突然觉得:他们就在身边。从而增加了亲切感,提高了语文学习兴趣。

例如,我通过作家协会的朋友认识了上海的某著名导演,她与同事们一起拍摄的“大师”系列在社会上产生过极大的反响,我班集体看了有关陈寅恪、林风眠、齐白石、朱维铮等大师的视频之后,我把学生的心得告诉了她,也把学生的进步情况告诉了她。后来,我收竟然到了她送给我的“大师”光碟全集。那精致而古朴的包装,那沉甸甸的文化重量,自然让学生动容。当同学们再次重看这些文化大师的资料时,他们的心灵大地已经被翻过一回了,此时种下的文化种子,自然是扎根快、结实好。

课文的作者或亲朋、现代文阅读的作者或亲朋,他们往往远在天边,本是相识不易的事;而现在,我们找到他们、结识他们却简单多了,我们甚至能听到他们的声音,看到他们的笑容,对班上同学的要求。我不会浅薄到动不动就大叫“我的朋友胡适之”,“然而我认识他,这多么好啊”(爱伦堡)。

我所言的“拉近性”“简便性”,还包括我们可以从网络上迅速得到最新的信息,如最近的“天津大爆炸”,我们通过不同记者的文章,不同网友的感言,既了解到了事情的更多真相,又明白了应该用什么的文字表达自己的心情,尤其那些见解独到、敢说敢言、启示深邃的好文,能让学生瞬间明白了什么叫思索、什么叫写作、什么叫良知、什么叫真正的正能量,从此,他们就具有了写时评的能力,写议论文的底气。假如只有滞后性的报纸与电视,学生是不可能立刻地、简便地得到不同观点的好文章的。注意,我说的是不同观点的好文章。假如当教师的只为学生选了所谓“感动”的单一种类时文,那你大可不必在网络上畅游了,那只能证明你根本不懂得“网络如海”的道理。

 

 

                          小结

笔者一直很奇怪某些老师的行为,明明网络时代到来了,但他们故步自封,几乎不搜索相关或相反的信息,甚至排斥或拒绝新的思维、新的观点、新的资料。

网络本是大海,其物产比陆地丰富得的多;但对于很少下水的人而言,海中觅食远不如陆上种粮更安心、更熟练。更为可怕的事,个别教师可能还不懂得怎么下海。


 

附件

  • 网络如海任君游(白坤峰).doc     下载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