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是关键

发布者:白坤峰     所属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发布时间:2016-08-30    浏览数:0

 

有“方法”的梅洪建

——重读梅洪建《非常语文非常课》

白坤峰

再好的新式菜肴恐怕也要有一个品味与适应过程;对于食客而言,最大的幸运则是:你初尝新菜,只是觉得味道上乘、布置精细;接着,厨师亲自来到席间,一条条地告诉你食材从何处寻来,制作工艺改变过几次,期待的效果与现实的效果的异同。那么,你第二次重吃此菜,必是别有风味、另有心得了。

我读小梅老师的《非常语文非常课》差不多就是这种感受。

此大著新出后不久,小梅专门托人赠我一本。那天,我恰好作业改完,于是捧而读之,差不多一口气看了三分之二。其上课之认真、态度之从容、设计之用心,效果之佳好,我当然还是看得出来的——这应该是人人都能看得出来的。看完之后,寒假很快到来,忙东忙西,此书我放在书架之后,再也问津。只是在备课之余,有时看看书梁或封面上的书名,羡慕一下或心动一下。

直到那天小梅老师亲自对我讲他的教学思索、教学思想。他讲得很仔细,很条理,我不时打断他,让他重述其中几句,于是受益很多。他没有故意自谦,也绝无自大自吹之语。

他的语文教学如他本人的风格:从容扎实、细致周到、环环相扣。

他的语文教学如他的班主任工作:目标明确,方法合理。

是的,我强调的是“方法”。

很多教师可以轻视所谓方法,而盲目追求“进乎技矣”的“道”,孰不知,这是很危险的。具体到一节课,应该有黄厚江老师所言的“抓手”——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抓手。而这样的“抓手”,平庸的语文教师可能找不到,或找不准。

于是,第二天,我立刻重读他的《非常语文非常课》。他的课,“非常”在哪里?我个人浅见,就是他重视“方法”。这绝不是雕虫小技,不信,你也雕给我看。

我从不轻视所谓的“技术派”,没有技术,哪能体现所谓的实力。世界上的几乎所有事情都是要靠技术还解决问题的,足球中的过人招数、篮球中的扣篮样式、军事中的阵地突破方式,哪一样少了具体的方法?否则不是失败就是惨胜。

教《公输》,他让学生想象墨子在发言前的准备工作,他画鲁国、宋国、楚国的地理位置以让学生明白墨子的阻战之决心。

教《蝶恋花》,他让学生说“折磨”:作者折磨诗中的女主人公以让读者同情之、同感之,小梅折磨听课的学生,让他们体会之、品味之,从而折磨出古典的诗味。(这样的“折磨式”诗歌教学, 一般人还真的玩不了)

教《最后一课》,他让学生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用一个“变”字贯穿了课堂。(不要小瞧这一个“变”字,没有细致与反复地阅读,是想不出来的)

教《赤壁》。,他用“加减法”,把杜牧的心迹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惊叹。(我本人确实没有想到这首小诗可以这样上)

教《说书人》,他抓住“钱数”与“俱乐部”,慧眼独具,引人入胜。

教《大自然的语言》,他的抓手竟然是“挑毛病”,思维独到。

教《猫》,他让学生讨论“印象最深的是哪只猫”,这貌似不经意的一问之间,其实是玄机暗伏。学生立刻进入了文本细读的状态,顺利地达成了教育目标。前后呼应,层层推进,水到渠成。

教《卖油翁》,一幅对联通到底,一下子解决了“文言基础”“文言意蕴”两方面的难点,并且语文味、古典味十足。高!实在是高!

肖培东说“‘非常课’应是平常课”,我的理解是“非常课”指的是梅老师的课不平凡,“平常”指的是梅老师平时也是这么上课的,对小梅而言,这些课确是“平常”。希望他以后的课,永远都这么非常着、平常着。

附件

  • 有方法的梅洪建.docx     下载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