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的艺术

发布者:钱纯     发布时间:2016-07-18     浏览数:0

        惩罚、批评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是每天必修的功课。虽说幼儿园的孩子我们要以鼓励、表扬为主,但是他们总是会有很多的状况让我们火冒三丈,不得不批评。对孩子语言行为的指正,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我们是否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随着和幼儿熟悉程度的加深,幼儿的脸皮也越来越厚,越发不把老师的话放在心上了。我们的批评或惩罚,好像渐渐的失效了。

很多教师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刚接新小班的时候,孩子对老师还是有很大的畏惧心理,再加上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孩子行事非常小心谨慎。老师稍微脸严肃一点,孩子们就会鸦雀无声,十分听话。但是一学期过去了,教师和孩子已经有了非常亲密熟悉的关系。但却发现班里顽皮的孩子多了,不听话的孩子多了,想发脾气的时候也越来越多了。渐渐的,有些孩子就变成了班里屡教不改的“顽固分子”,我们貌似对这样的“厚脸皮”孩子没辙,恨的咬牙切齿。因为,这时候的孩子往往已经摸透了老师的心理和套路。当他们对你的批评和惩罚抱看热闹的心态的时候,我们的批评还有什么效用呢?

记得有一次,班里叫顺顺的女孩子不吃饭,总是坐在座位上扭来扭去,时不时的去逗逗旁边的同伴。教师一再提醒她赶紧吃饭,可她每次被老师点到,就把头往别人后面一缩,然后一只手捂住脸,偷偷的笑。这让教师非常的生气,走过去就把她的饭和菜端到了一边,狠狠的说:“既然不吃,以后就都不要吃饭了。”顺顺竟然很开心的跟旁边小伙伴说:“我的家里有很多很多好吃的呢,有薯条、有饼干、还有泡泡糖呢。”见到这样的场景,我相信老师们都会恨的咬牙切齿,不知所措吧。其实仔细的反思一下我们平时批评或惩罚的方法,我们做的是否是正确的,是否达到了我们想要的效果,是否真正走进了孩子的心,让他们心悦诚服呢?事实好像并不是。

当我们发现孩子不对不好的行为时,我们习惯性的会用压制性的语言来阻止,而且没有给予特别的关注,有时就是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遇到比较严重的问题时,我们在与孩子交谈的过程中,好像也是扮演了一种警察的角色,向幼儿审问和教化。可以说,我们习惯性的在用自己教师的身份来建立威信,威慑幼儿。但这样的批评和惩罚不能走进幼儿的心,长此以往,幼儿对你的话就开始熟视无睹,听之任之了。

其实,不管是批评还是惩罚,都一种特殊的特别的关注。需要教师用正确的、严肃的心态去对待,不能被怒火冲昏头脑。应该冷静下来,想想幼儿背后的原因,再去和孩子交流。幼儿园的孩子毕竟小,他们对道德规范、规则的认识尚未内化,有时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当行为及应受的惩罚。在实施惩罚教育时,教师要晓之以理,明确告诉幼儿错在哪里,为什么会被惩罚,同时要动之以情,让幼儿了解自己的不当行为产生的后果,引发幼儿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内疚以及对受伤害同伴或事物的同情,从而转变幼儿对惩罚的态度,从不得不接受转为心甘情愿接受,进一步提高惩罚教育的效果。

总之,“惩罚”是需要艺术的,是需要一颗真正关爱孩子的心。让我们的话变得更好听,变得更有理,变得更有效吧。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