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效益过程中看预习的作用

发布者:黄丽     发布时间:2016-09-02     浏览数:0

 

花较少时间成就较高的效率要求,是上好一堂数学课的基本评价要素。问题提出后的若干个环节是否都需要在课堂上完成,又如何在课堂完成,值得探讨和研究。前几年我们学习洋思的教学理念“先学后教”,再研究苏国外省级科研课题“六步循环教学法” 的理念模式,直到我们星海实验学校提出“五三二的教学模式”,综观种种做法的有益之处,始终没有淡忘预习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特别是预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缓解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效率之间的的矛盾,我们有必要将预习作为课堂教学和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加以突出和强化。

 

到今天为止,不少老师还会在“要不要学生预习”的问题上争论不休,因为有诸多因预习而产生的问题在困扰着我们而使这种观点看似不无道理:如学生对预习作业理解不清、预习指导要求不明动作不到位、预习过程因诸多因素而不可控、提前预习方法不得当、学生一知半解又上课不听等等,这些都引发了老师对预习必要性和效果的怀疑,使预习成了一种形式的说法而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有效的手段。但究其本质原因,我们对预习的困扰或争执,关键还是对预习的目的、要求、方法、手段等缺乏系统的认识、研究和运用。

 

预习,在辞典里的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但是,要靠学生自身自觉主动去的研究学习“未知待解决的问题”,先不讲结果如何,就“能够天天坚持先预习再上课”的学生又能有几人?老师们常会说好学生才重视预习,那么问题反过来思考一下,会重视并知道该如何指导教会学生去预习的老师,也才应该是好老师吧!一直以来,我们一方面困惑于课堂教学的“时间不够”和“课后恶补”的怪圈中,另一方面又苦于无法化解学生不会自主学习而带给我们的压力。其实,如果我们能科学有效有序的规划运用好课前预习这一教学环节,不仅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是赢得了更多的课堂时间和空间,从而可以将最难点、最核心、最重要的问题通过更加深入细化的讨论和有效的训练强化解决,而且可以在实质上锻炼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和素养,并由此将课堂教学“前、中、后”三个时空环节进行有效链接,形成一个“高效率+高效益”的良性循环系统。高度重视并充分运用好课前预习——我们从中看到了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广阔实践空间。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