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问题幼儿的干预策略

发布者:许晶晶     发布时间:2016-09-04     浏览数:0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一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由于家庭结构、社会环境和教育取向等各方面的影响,一些幼儿在生活行为和社会行为上产生了诸多问题。如咬指甲、吮手指、焦虑、攻击性等。虽然这些行为看似小问题,但如果不能及时矫正,将对幼儿以后的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成年后的心理缺陷和适应不良,甚至影响人的一生。就拿发生在我身边的几个例子来说吧: 

事例1 

老家有个邻居叫高飞,很小的时候父亲病故了,母亲改嫁,幼小的高飞跟着奶奶生活,三四岁的时候因为好奇模仿口吃,逐渐形成习惯并延续到成年。高飞因口吃严重,导致交流障碍,性格孤僻和怪异,快四十岁了还是单身。 

事例2 

同事一亲戚家的男孩,自小非常娇惯,任性而为,与小伙伴交往中,抢东西、搞破坏、攻击他人的行为经常发生。而他的家长极其“护短”,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吃亏很好。上了初中,一次在与同学发生争论时,大打出手,用携带的小刀连刺同学数刀,导致对方失血死亡。 

„„ 

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幼儿时期的不良行为习惯,直接导致成长中的心理缺陷和适应不良,甚至影响人的一生。作为老师和家长,针对幼儿的不良行为该做出怎样的反应,采取怎样的教育干预呢,现就自己的体验谈几点看法:  

一、幼儿不良行为表现 

幼儿的不良行为是指那些和普通幼儿的一般行为相比所表现出的不和谐行为,通常包括生活行为和社会行为两个方面。生活行为方面主要表现为吮手指、咬指甲、挖鼻孔、咬衣服等不恰当行为。幼儿社会行为问题呈现为两个极端,即行为表现不足(孤僻、沉默、自卑等)和行为过度(人性、攻击、破坏等)。 

二、干预策略 

(一)情境转移,创设温馨心理环境 

幼儿期是情感体验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心理环境十分敏感。比如刚入园的幼儿瞬间离开家人,被动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失去安全感,最容易产生吮手指、咬指甲的不良行为。这时幼儿急需一种情感上的依托和信赖,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关心幼儿,多抱抱、亲亲他们,使幼儿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形成新的依赖和信任,同时鼓励幼儿多与同伴玩,接受新朋友,消除心理上的防线,不恰当行为就会渐渐淡化和消失掉。对于睡眠时抓咬物品的行为,可以将提供故事作为干预手段,使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在欣赏生动有趣的故事上,从而进行情感转移,使幼儿轻松入睡。 

温馨和谐的心理环境是对幼儿不良生活行为重要的干预策略,提供多种形式的干预中介,缓解幼儿的紧张和压力,就会自然解除幼儿的困惑,将不良行为消殆于无形。 

(二)游戏接纳,增强幼儿接触能力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对于幼儿孤僻、沉默的个性行为,如果听之任之,幼儿与周围环境的接触逐渐减少,不良行为会越来越严重。如果一味强迫幼儿接触外界,开放自我,又会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产生痛苦体验,更加强化了他们的行为问题。因此,要以提高幼儿的接触能力为切入点,使幼儿逐渐适应外部环境,获得内外部的一致性,才能达到教育干预的效果。 

游戏情境是培养幼儿接触能力的有效途径,以角色游戏为例,可以从鼓励幼儿扮演大众角色入手,过渡到单独担任角色,最后发展为主动选择角色。这是一个从强化兴趣到提高主动性的过程,游戏中充满幻想的愉快氛围极大程度的降低了幼儿的畏惧心理,促进幼儿获得交往的成功体验,产生愉悦的积极情感,有效抑制了幼儿的退缩行为 

(三)强制隔离,给予幼儿恰当惩罚 

行为过度的幼儿主要表现为攻击性,其不良行为影响到他人或者事物,直接对外在造成伤害。对待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可以采取暂时隔离的干预策略。当孩子发生不良行为后,立刻将他置于一个单调、乏味且安全的地方。隔离的时间长短可以遵循与年龄成正比的原则,比如一岁一分钟。隔离过程中不要给幼儿任何关注,确保隔离的原则性。暂时隔离对于终止幼儿的过度行为是安全有效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