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培训心得截止时间:2016-08-10
  2. 作业要求:
     

    作业题目:看完本次培训课程内容,请结合自身实际教学,撰写提交一篇培训心得。

    要求:

    1.内容必须是自身真实感受及认识,可结合自身教学案例。切勿抄袭;

    2.字数要求300字以上;

    3.请在截止日期前完成提交,过期将无法提交;

    4.完成此项得分情况详看考核要求作业项。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培训心得

提交者:李晓夏     所属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祺嘉亿城幼儿园     提交时间:2016-08-02    浏览数:0     

     幼儿园孩子的非亲社会行为集中体现在不能和不愿与人分享、帮助、谦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冲突性行为上。这里我为什么要提“不能”与“不愿”呢?“不能”是因为孩子年龄小,缺乏 帮助别人、与人分享或相互谦让的经验,以至与他们在与人分享、帮助、谦让方面出现问题,这和幼儿的年龄特征紧密相关。而这个“不愿”是幼儿主观上已形成的态度和倾向,它则是来自于教育的问题了。我认为作为教师家长应好好的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

    有这样一些事例:(一)有小朋友说:老师,洋溢不借水彩笔给我。老师:洋溢你为什么不借水彩笔给他呢?洋溢:我奶奶说不能借给别人。老师:你借给他嘛。洋溢:不。老师:你不借算了,我们借别人的。然后老师另找小朋友借到水彩笔了事。(二)某已被接走的幼儿又由家长带回,家长:老师,明明脸上这么大一条抓痕,我问他谁抓的他说是东东。老师:明明,东东为什么抓你?明明:东东他......。老师:好我明天好好的批评东东。幼儿家长满意的离开。(三)美术活动开始,老师:我们今天要比一比谁画得最漂亮,谁画得最漂亮老师就最喜欢谁。

    以上这些事例是幼儿园经常发生的,很具有代表性。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可以发现来自教师家长的这样一些问题:

一、家长教育方式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1、家长的私心。事例(一)中洋溢不愿借笔给小朋友就是因为奶奶告诉他的,当然奶奶叫洋溢不借笔给小朋友不一定是出于自私的心理,也许是因为怕笔弄坏了或弄丢了这样一些理由。但不管什么理由,洋溢不愿帮助小朋友却是事实。还有,象有的幼儿不愿把自己的东西与小朋友分享,也是因为家长告诉他小朋友会给他弄坏、弄脏等。2、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偏袒。象事例(二)中,两孩子发生矛盾,相互间肯定都有不对的地方,但家长却非得在别的孩子身上找到问题才罢休,“好我明天好好的批评东东”这句话能说明什么?能让家长心理

的到平衡吗?更何况两孩子发生矛盾,有时是属于很正常的事,但家长总夸大其词归咎于别的孩子,这无形之中也助长了自己孩子的坏脾气—反正有家长撑腰以后就更不能容忍别人了。在幼儿园你常常会听到家长说:老师,某小孩老欺负我们孩子;某某老拿我们孩子的东西......,家长们从不在自己孩子身上找原因。3、错误归因。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事情,一小孩摔倒了,家长为了安抚小孩会说:打地下、打桌子、打.....,或有小孩不肯听大人的话,大人就说:不听话嘛,小朋友要羞你、小朋友要拿你的东西等,这样,孩子自然就对别人产生了戒备心理或有错也在别人身上找原因。

    二、教师教育的武断态度。当幼儿相互间出现矛盾时教师往往因缺乏耐心而显得很武断。在幼儿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事情:两小孩发生矛盾,如果其中一方是常常犯错误的孩子,老师会先不分青红皂白的把常犯错误的孩子批评一通或有的事情老师还没搞清楚就下结论。就象事例(二)中老师最后一句话“好我明天好好的批评东东”的暗示:好我知道了,这件事不是你(你孩子)的错,是东东的错,我会教育他的。请问老师并没有找东东谈话,怎么就知道这件事一定是东东的错呢?。

    三、教师教育行为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亲社会行为是幼儿群体意识的一种体现。但教师在教学当中往往无意识的把个别个体从群体中孤立出来,如:某某最乖,我最喜欢他,某某最听话,我......。同时教师在行为上也的确有偏袒某些幼儿的倾向。这种方式也许可以起到一定的榜样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他的反作用—就是容易使幼儿形成一种好胜和自大的心理,有时为了这个“最”而不愿帮助别人或产生故意影响别人的行动等。

在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方面,我们老师觉得很累:为什么明明告诉你们玩具要共同耍,你们却还要抢呢?为什么告诉你们要团结友爱你们还要打架呢?......但是我们仔细反思一下,有了前面教育上的问题,我们怎能不累呢?其实前面教育上的问题都集中反映在一点上——那就是我们教育时对幼儿主体的忽略。儿童同成人一样是鲜活的个体,具有能动的主体积极性。新教育观强调尊重幼儿,从幼儿的主体出发引导幼儿发展。也就是说任何事情我们都应站在幼

儿的角度,让他们从自身出发进行建构,正所谓自我建构。作为教师家长往往忽略幼儿的这种主体性,处理幼儿出现的问题总是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总是象裁判官似的告诉幼儿这是你不对,那是他不对;你这里该这样做,他那里该那样做,而忽略了引导幼儿通过自身建构形成经验。当幼儿之间发生一件事或出现一个问题时,我们为什么不引导幼儿从自身发现问题建构经验呢?比如两个孩子为争抢玩具发生抓扯,老师总是会问:你为什么打他?(因为他抢我的玩具)然后老师会转向另一幼儿:你为什么抢他的玩具?(因为他不给我耍)往往到这里老师总结呈词了:他抢你的玩具,你怎么就能打他?(向另一幼儿)人家不把玩具给你耍,怎么就能抢?都不对,互相道歉。老师这样的判决其实两个幼儿都不服,不但不能使两个孩子认识到错误,可能老师转过身,他们的矛盾还会进一步激化。我们为什么不就这件事多问几句:他为什么抢你的玩具?玩具可不可以给他耍?或对另一幼儿:他为什么不把玩具给你耍?玩具他也想耍,你也想耍,该怎么办呢?让幼儿通过思考找到答案——原来我们可以分享、可以互相谦让呢!当我们在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时,我们应通过幼儿身边熟悉的事和物,更多的引导幼儿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从他们的主体积极性上进行建构。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小,他们对抽象的道理不能理解;老师家长的“告戒”能记住但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在进行亲社会行为培养时应注重他们自身的体验。

    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是我们要注意:

    一、作好家长工作。由于亲社会行为的养成更多的受着教育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幼儿重要生活学习环境之一的家庭就承担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家长应重视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应和家长沟通,让他们明白亲社会行为培养的意义以及自己的态度会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造成什么影响,同时鼓励家长老师共同商讨教育幼儿的方法,使其协助教师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二、 在具体的情景中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能空谈,要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这除了教师刻意的设置情景外,教师还要善于抓住随机教育时机。现代幼儿教育强调从幼儿身边熟悉的事和物中发现教育内容。既然有这么活生生的事例我们为什么不抓住、发掘它的教育意义,到达教育幼儿的目的呢?象前面的事例(一)发生时教师就可顺着这事引导:奶奶为什么不让你把笔借给小朋友呢?笔借给小朋友为什么会坏呢?我们叫他注意或我们借给他试试看会不会坏好不好?该幼儿把笔借给小朋友画了之后我们再让他看看笔坏了没有,幼儿就可通过亲身体验知道:原来笔可以借给别人。另外我们还可以让他看看小朋友用这笔画的画让他提验到帮助别人的乐趣。这样不但让幼儿建构起爱笔的经验、还使幼儿形成了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注重移情的运用。在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中,移情的运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它能让幼儿在别人的立场上进行体验,从而产生亲社会行为。一次绘画活动越越没有彩笔,很着急,找洋洋借,可洋洋不愿意。问洋洋为什么不愿意呢?洋洋说不出理由,但怎么也不愿把笔借给越越。后来我说:洋洋你看你画的画多漂亮呀!越越也想画这么漂亮的画,但他没有水彩笔,多难过呀。要是你把水彩笔借给他就好了。这时洋洋说:越越我借水彩笔给他嘛。

    四、 教师注意自己的教育行为。教师应尊重幼儿,当幼儿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时应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善于引导幼儿从自身建构起与人相处的经验。另外教师要善于营造亲密和谐的氛围,尽量不要当众指责幼儿,或让幼儿感到老师不是一样的喜欢每一个孩子,要让幼儿体验到同伴共同学习生活的乐趣。

    五、注意对教玩具提供的有效控制。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外在的物质因素也很重要。教师要确保提供给幼儿学习、游戏材料的充足和恰当。尽量让幼儿能有事可做、有玩具可玩,这样就能减少幼儿发生冲突的机会,避免他们养成坏的亲社会方面的行为习惯。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