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培训心得截止时间:2016-07-31
  2. 作业要求:
     

    作业题目:看完本次培训课程内容,请结合自身实际教学,撰写提交一篇培训心得。

    要求:

    1.内容必须是自身真实感受及认识,可结合自身教学案例。切勿抄袭;

    2.字数要求300字以上;

    3.请在截止日期前完成提交,过期将无法提交;

    4.完成此项得分情况详看考核要求作业项。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培训心得

提交者:张密根     所属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第六中学     提交时间:2016-07-20    浏览数:2     

浅析小组合作学习中提高学困生化学自主学习的能力

困生是指学习效果低下,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均不能达到教学大纲或课标基本要求的学生。进入初三年级,我们会接触一门新的学科即化学,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由于初中化学内容比较抽象,对于那些学困生来说是“苦学”,怎样让学生由“苦学”、“厌学”变成“乐学”、“好学”?

一、因材施教,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者团体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了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你一言我一语,解题思路也会明朗,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常常会感觉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我们把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学困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使学困生由过去的“要我学”的被动局面变为“我要学”,“我乐学”的自主学习局面。

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

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中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通常容易自暴自弃,具有明显的自卑感和失落感,对学习散失信心,老师应该用热情去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用爱心去增强学困生的信心,化学教学中,多给学困生发言的机会,因材施教,适当的降低难度,同时注意语言方式,设问时要保持有鼓励的深情的目光,譬如这样设问:“甲烷的化学性质是什么”?不妨巧妙切换为:“甲烷具有可燃性,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那么甲烷氧化的过程的化学方程式是怎样的” ?这样,他们就容易回答出来,老师当场要及时的予以表扬,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其次,在课堂上,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言语,这些饱含对学生的期待和信任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困生的自信心,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兴趣是通向成功的动力。

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学科之间的互动联络,纠正学困生的偏科现象。

 

蜡烛空气中燃烧,固态的石蜡熔化成蜡油流下来,说明什么? 合作小组中化学成绩好的同学马上回答:一说明石蜡融化;二说明蜡烛里的可燃成分挥发为气体燃烧,前者是物理现象,后者是化学现象。而语文学的好的同学会联想到李商隐《无题》中唐诗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 还有明代诗人于谦名作《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抒发了伟大诗人的满腔爱国情怀,组织讲述“石灰三角”专题,要求学生寻找三种不同石灰即石灰石、生石灰和熟石灰,通过组织开展课堂设问的探究活动,加强理解三种石灰之间相互转换的递进关系,准确领悟其中三个化学方程式:  CaCO3==CaO+CO2↑、CaO+H2O=Ca(OH)2CO2+Ca(OH)2==CaCO3+H2O。这样化学和文学艺术相得益彰,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偏科的学困生在这里有的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有的被化学世界里的精彩所陶醉,产生浓烈的兴趣。

四、提供真实、鲜明、主动的化学实验,通过小组合作,为学困生多提供观察、思考、提问、发表见解的机会。

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反应生成的沉淀、物质的溶解、颜色的变化、有气味或有颜色气体的逸出,都是帮助学生直接观察物质发生变化的直接感知,使学生信服地形成物质特性的概念。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部分学困生比较羞于在公众面前说话,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候老师要给学困生提供机会,引导他们如何思考,如何表达。
   
在演示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中,让一组学生点燃镁条,另一组学生观察现象,看哪一组观察的比较完整,可以让学困生回答,
现象:(1)发出耀眼的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白色粉末 ,回答正确的要予以表扬和鼓励,回答不完整的,可以提示引导他们,然后鼓励他们写出化学方程式:Mg + O2 点燃 2MgO 
在实验中老师创设实验情境,采用点拨提问法、师生共做法、学生演示法,促使学生积极观察、思维。提问也应分类型,多提问不同类型的学生,使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思维都得到发展。给每个学生以表现和发展他强项的机会,这样我们的教育就会成为一种扬长的教育,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信,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乐趣至关重要。如铜和浓硫酸反应,让学生先预习实验、提出问题。很快优等生提出SO2有毒、污染环境,有害同学健康,不能排放教室。同时,提出改进意见,变开口式实验为密封式实验。中等生提出了该反应的反应过程及机理,并指出反应后颜色的变化。学困生实验后通过观察颜色变化,搞清了反应过程。整个实验气氛热烈。此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多做点拨,让学生举一反三。教师要深深懂得,采用启发式演示实验,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同时要捕捉学困生实验中的闪光点,一旦发现,及时诱导,使整个实验氛围生气勃勃,充分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化学。

五、老师要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小组的活动需要有人分担困难和提供支持,需要有人分享快乐和给予赞赏与鼓励。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要善于调控,教师要争取在一节课中让每个小组至少获得一次和教师单独交流分享的机会,给每个小组的学困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心理学家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尊的需要,而实现自己的潜能是人的最高需要。”心理学还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所以要激起学困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自主地学习化学,离不开老师的关心、鼓舞和表扬。在小组合作学习的互动的过程中,师生双方都能感受到需要与被需要,分享与责任等很多积极和美好的情感体验。同学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每个小组都希望得到展示交流的机会,作为教师听到同学们独到的创意,看到同学们之间平等地交流与质疑,感受到同学们迸发出的创造的火花,这时才真正体会出 “课堂是有生命的”。
   
六、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尘封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学习化学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团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同时要注意的是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避免课堂教学容量小,影响教学进度,两极分化严重,优更优,差更差。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有细心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老师要更多的要关注我们的学困生,多留意、多微笑、多提问、多表扬、多谈心,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课堂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格局,从而推动了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