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培训心得截止时间:2016-07-31
  2. 作业要求:
     

    作业题目:看完本次培训课程内容,请结合自身实际教学,撰写提交一篇培训心得。

    要求:

    1.内容必须是自身真实感受及认识,可结合自身教学案例。切勿抄袭;

    2.字数要求300字以上;

    3.请在截止日期前完成提交,过期将无法提交;

    4.完成此项得分情况详看考核要求作业项。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培训心得

提交者:陈雨露     所属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街道东亭幼儿园     提交时间:2016-07-15    浏览数:6     


这段时间参加苏州工业园区组织的课程学习,我选择的是《学习与教学策略研究》,其中讲到了幼儿园五大领域的问题与对策以及主题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我有以下心得体会。

 首先,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学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对幼儿的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在一节教学活动中,领域之间又是可以相通的。总得来说,不管任何领域教学,我觉得组织好一节教学活动,都应该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包括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另外,一节好的教学活动一定是能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学习新的经验、拓展延伸经验;在教学具准备方面,一定要实实在在,不要华而不实;所有的环节都应该围绕着目标服务,更要以幼儿为中心。

其次,本次学习,我对美术教学和科学教学领悟更深,想结合自己的实际案例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故事情境让幼儿美术活动更高效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虽然有很多教育思想的提出,但是要将这些先进思想应用于现实的社会教育实践当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现实的幼儿美术教学实践中,一般是出示范例、讲解示范、幼儿创作、讲评为基本模式,注重的是幼儿的表现技能和活动结果。老师大多不去关注其创作的过程与氛围,幼儿缺少自发性与创作中的情感体验,美术教学效果自然会事倍功半。

因此,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典型的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把情感和认知结合起来,注重幼儿自发性创作的情境教学模式。而故事,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是一种最为自然的组织化的教育内容集合体;从幼儿的角度来说,其优美的景色,典型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动人的讲述,总是能把幼儿深深地吸引住。所以,结合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巧妙地创设故事情境将会使幼儿美术教学活动更高效。

    我组织的《母鸡萝丝去散步》的第一次教学实践过程中,幼儿虽对活动非常感兴趣,但是在创作环节中,只有单一元素和两种元素的排列。对他们来说没有难度,所以很快就完成便失去兴趣了。所以,在第二次教学过程中,我再次深入挖掘故事中的知识点,给予幼儿间隔排列的感知以及多种创作元素的拓展。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则更上一个层次。因此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其认知水平、对事物的态度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如果老师编的故事永远都停留在小班的水平,那显然是会不符合孩子的心理需要,那么这种教学方式就会渐渐被孩子不认可,无法深入下去。因此,故事情境的创设要以孩子为本。

 二、取生活化教学内容,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和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教育教学的实施均要以幼儿为主体,因此,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幼儿熟悉的,与现有认知相联系,但又能在最近发展区内可以拓展提升的,是美术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点。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并使幼儿有足够的兴趣去体验新的认识和感受,探索、积累新经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有两点建议如下:

(一)依托于主题教学计划,预设生活化美术教学内容。

主题活动是现有教学活动的主线,因此,在完成主题目标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将生活化美术教育活动内容渗透在主题的实施过程中。

案例:比如在主题活动“走近小学”中,孩子们即将步入小学生活,为了让接下来的生活、学习更加健康有序,所以,结合实际生活情况,预设并开展了美术教学活动《我的计划表》。首先,请孩子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回想自己一日生活的作息情况。然后,集体讨论自己的作息情况是否符合实际生活规律,是否健康可行,并提出改进措施。最后,孩子们尝试用绘画图表的形式为自己制定一份计划表。教学内容属于主题活动范畴,但预设为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活动,不仅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对孩子的健康生活也很有帮助。又因为活动内容来源于孩子生活,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中,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展现出浓厚的创作兴趣,轻松地掌握了绘画图表的表现形式。

(二)立足于日常生活,抓取生活化美术教学内容。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四季变化、鲜花绿草、飞禽走兽、自然美景等到处都存在着美。教师要善于观察、倾听孩子,从中抓取教育的契机。幼儿在其中感知的、油然而生的、非预设的美术活动。其内容则是当下活动中最吸引孩子、最能激发其兴趣的。

案例:在梅雨季节时,孩子们讨论最多的就是“雨”。“今天的雨细细的,但是下个不停。”、“路上好多人都穿了雨衣和雨鞋。”、“我的雨伞和你的雨伞不一样。”、“下雨天,小蜗牛会躲起来吗?”等等,孩子们对雨的讨论越来越多。由此,我们可以抓住时机,生成了美术活动《雨天的故事》。孩子们根据自己在下雨时的发现以及想象,完成了自己的作品。美术作品中体现着孩子们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和对美的感知。有的是两两结伴打着雨伞,有的是穿着雨衣和雨鞋在草地上观察蘑菇,有的是躲进了爸爸的大伞里,有的汽车在雨中奔驰等等。

除了日常生活中环境的变化,生活中节日的随机教育也是不错的教学内容之选。比如春节时的剪窗花、做灯笼、新年愿望,母亲节送给妈妈的礼物等,这是对生活的再创造,让孩子们有了独特的、发自内心的审美表现。这样一来,孩子们手中的一张纸、一支画笔都会变得生动起来,打破了教师一人讲解示范的传统模式,更体现了幼儿的美术活动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理念。

三、《指南》背景下科学活动价值取向的思考

案例呈现

目标: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地运用观察、分类、比较、推断、排除、预测等方法,猜想盒子里是什么。积极参与活动,乐于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   

准备:同样大小的盒子、网球若干,分别多于幼儿人数;一条毛巾,一把尺,一副铃铛,一小盘花生,香袋,塑料球,保健球。

过程:

第一环节“幼儿初步接触不能打开的盒子”,旨在分辨盒子里是否有东西,并总结其方法。教师首先让幼儿暂时不要打开盒子,去操作、判断及找出有东西的盒子,并因此对盒子进行分类;之后请幼儿分享自己是如何判断出里面是有东西的;继而小结:有些人是用摇的方法,听到里面有声音,有些人是用小手掂重量,感觉到盒子重重的,所以确定里面有东西等等。我们知道完成一件事情不仅有一种方法,还可以有两种或很多种方法。

第二环节“幼儿再次接触不能打开的盒子”旨在调动多种感官,运用排除法推断出:盒子里一定不会装的东西。教师首先让幼儿再去操作、感受一下,猜想盒子里可能是什么;然后请大家交流猜想的答案;随后教师出示常见的几种东西:一条毛巾、一副铃铛、一把尺、一小盘花生,一个香袋,一个海洋球、一个保健球、一个网球。并说明:盒子里面装的就是其中的一样。请幼儿根据刚才的感知体验选出一定不在盒子里的东西,并说一说理由,进行现场验证。最后小结:用我们的感官可以对事物进行判断,但当几样东西不好区分的时候,我们需要找到它们不同的地方来比较,引出保健球、网球、塑料球比轻重。

第三环节“幼儿第三次接触不能打开的盒子”,旨在小组探索,确定盒子里面的东西。教师首先引导幼儿商量比较轻重判断的标准,即如果一个球放到同样的盒子里和不能打开的盒子是一样重的,则里面装的就是这个球,反之相比太轻或太重都不是;然后请幼儿进行操作验证,并分享比较轻重的方式(将盒子放在两只手上同时掂重或先掂一个重量再掂另一个重量);继而小结:当两种方法都可以用的时候,我们需要选择最准确的方法。最后请幼儿说出验证结果,并集体揭秘答案。小结:发现一样东西,可以用眼睛看大小,耳朵听声音,鼻子闻气味,小手掂重量,很多方法来确定

第四个环节“打开幼儿认为没有东西的两个盒子”,旨在拓展经验,养成看待问题的科学态度。教师首先请幼儿对之前认为没有装东西的盒子,再次确认、猜想;随后逐一打开盒子验证幼儿的猜想。最后小结:原来两个盒子里都有东西,可是,因为东西很轻,掂不出来重量,没有发生任何声音,没有闻到气味,有的幼儿就会觉得没有东西。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是可以用一些方法来猜想和判断的,结果到底怎样,还是需要我们亲眼看到的,才是最真实,正确的。

本案例中,操作的材料都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而封闭的盒子里面会有什么东西?这种心理探究环境的创设充分保护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激起幼儿探究的欲望,并在接下来的操作中为每个幼儿提供多种材料,满足了幼儿科学探究的愿望。这些都是符合《指南》中的指导思想的。在本案例的开始部分,教师即提出:这些是暂时不能打开的盒子,里面到底有没有东西呢?首先引起了幼儿的好奇心,幼儿出现了第一次自主探究操作;紧接着使幼儿产生疑问:里面到底装着什么呢?幼儿带着问题再次主动探究,并根据操作的体验进行大胆猜测;当教师给予幼儿充分的猜想之后,幼儿将会产生渴望验证的心情,继而在给定的物品范围内,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排除验证;最后,在排除的过程中,对出现有异议的物品,再进行重点验证。

综上所述,我认为《指南》背景下的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价值取向,可以简述为:需要教师从身边事物出发,保护探究兴趣;以问题为核心,引导主动探究、猜测、验证、提升其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操作体验为手段,进行动态探究;以科学事实为依据,养成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影响。

 总得来说,本次网络培训对我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让我触类旁通,反思、联想到自己之前的教学案例,分析之后更是获益匪浅。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