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培训心得截止时间:2016-07-31
  2. 作业要求:
     

    作业题目:看完本次培训课程内容,请结合自身实际教学,撰写提交一篇培训心得。

    要求:

    1.内容必须是自身真实感受及认识,可结合自身教学案例。切勿抄袭;

    2.字数要求300字以上;

    3.请在截止日期前完成提交,过期将无法提交;

    4.完成此项得分情况详看考核要求作业项。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培训心得

提交者:李进     所属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南京师范大学幼儿园     提交时间:2016-07-14    浏览数:4     

运用律动唤醒音乐本能的有效实践

    律动,是指幼儿在音乐伴随下,有规律地做出富有韵律感、节奏感的身体动作。律动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律动只有从孩子本身所具有的节奏要素入手,以听音乐和身体运动为手段,才能唤醒孩子天生的音乐本能,启发他们进入到产生音乐的激情中去,把乐曲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律动活动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模仿,是运用有规律可循的肢体语言,艺术化的再现生活,是幼儿易于掌握和乐于参与的一种艺术表现活动。幼儿通过“律动”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初步了解“生活”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增强幼儿对社会的亲和能力,提高幼儿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

一、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题材

    选择与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会大大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例如:大班律动《包饺子》,饺子在我们生活中并不陌生,对于幼儿园大班孩子来说,不仅吃过饺子,而且对包饺子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包饺子的过程有一定的了解。活动的开始部分教师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你喜欢吃饺子吗?你喜欢吃什么馅儿的饺子?”“饺子是怎么包出来的呢?怎样把 包好的饺子煮熟呢?引导幼儿讨论包饺子的动作和煮饺子的步骤。孩子们都纷纷举手踊跃回答。

    可见对于学龄前的儿童来说,对学习内容保持浓厚的兴趣,才会使学习变成一件快乐而简单的事情,学习效果自然也会很好。

二、律动中预令的重要性

    从小班到大班的乐曲逐渐开始复杂化,个性越来越鲜明,风格越来越突出,其中还可以适度增加情绪健康向上的少量成人音乐,这些都可以成为韵律活动的音乐教材的选择对象,乐曲难度增加势必也增加幼儿对音乐的把握,所以教师可以在音乐的前奏、间奏或音乐变化处加入预令,幼儿更容易了解乐曲结构,将复杂的乐曲结构简单化。预令既可以是语音预令也可以是动作预令,或者二者结合。          

       教师在创编语音预令时一定要按照乐曲的节奏进行匹配,才能自然顺利过渡到下一段音乐,幼儿才能掌握节奏。

三、动作创编的艺术性

    在实践研究中,我惊喜地发现幼儿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想象创编出许多动作,如:《包饺子》活动中的“包饺子”,幼儿能一手当面皮,一手当勺子,开始包饺子,每个孩子创编包饺子的动作还会有细微差别,有的在饺子皮上蘸水,有的双手合起来往中间使劲,有的轻轻捏边;煮饺子时,孩子们摇身一变,变成一锅大饺子,时而沉,时而浮,时而在水中沸腾,表现饺子在锅中的状态。这充分地说明律动动作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也正因为动作来源于生活,幼儿进行创编时往往动作幅度较小,缺乏夸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此时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导与帮助,帮助幼儿提炼动作,根据活动内容将其夸张地表现出来。

四、自由的肢体动作,感知节奏的快慢

    律动就是将自己的身体当做表达音乐的乐器,让幼儿体验式地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对音乐的情绪情感有更直接的感受和更自主的表达。

    如律动《包饺子》:当乐曲A段欢快的,则引导幼儿开心地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擀皮儿;到B段减慢时,则引导幼儿开始包饺子;然后又回到节奏欢快的A段时,引导幼儿变成一个饺子,表现饺子在小火、中火、大火锅中的状态。

五、教学手段的丰富性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因此根据对大班律动《包饺子》的教学目标设定、教材分析、重难点的把握、幼儿实际情况分析,教师主要采用自主探索法、情景教学法、启发联想法、图谱教学法,让活动动静结合,并兼顾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为幼儿营造温馨、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更好的自主创新。

    一节优质的教学活动离不开丰富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制作的图谱将活动很好地展示出来,让幼儿对曲式结构一目了然,完整地欣赏、感受音乐。

    在律动教学中,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幼儿从情感上爱律动,愿意参加表演活动是相当重要的,让幼儿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做自己喜爱的动作,从中感受舞蹈的愉快。通过对律动的充分表现,来表现内心的喜悦,激起孩子们表现音乐的欲望,享受着音乐的美、动作的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