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培训心得截止时间:2016-09-07
  2. 作业要求:
     

    作业题目:看完本次培训课程内容,请结合自身实际教学,撰写提交一篇培训心得。

    要求:

    1.内容必须是自身真实感受及认识,可结合自身教学案例。切勿抄袭;

    2.字数要求300字以上;

    3.请在截止日期前完成提交,过期将无法提交;

    4.完成此项得分情况详看考核要求作业项。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培训心得

提交者:许国庆     所属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第十中学     提交时间:2016-08-29    浏览数:2     

学会阅读,学会思考                 园区十中     许国庆

       聆听了佘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的模式”等相关的讲座后,最有感触的还是他提到的,教学的最有效的途径是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这一点,对语文教学来使更是奉为圭臬的真理。

       我们都知道,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背后的潜台词,其实也就是要我们学生,关注生活,学会阅读,学会思考。

       阅读,应当是人最早的本能动作之一。阅读始于识字之初,甚至是识字之前,每个人在孩提时期都有指着街上的广告、商铺招牌一字字认读的经历,这就是阅读的雏形。而随着人渐渐长大,他认字的水平越来越高,已经开始不满足于正确地读出一个字时的成就感,而开始对阅读的内容产生好奇时,他就要开始读书。
       虽说所有学生都是读书的,而一个具有语文素养的学生的阅读,在于读什么、怎么读、能不能坚持。
       如果是一个有语文素养的学生,他能够区分出一本书的时效。一本言情小说、一本参考书、一本名著,都是人类智力与体力的凝结,去读他们也都可以称为读书。但是,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能够区分出三者的区别:言情小说或许能够给人一时的愉悦,看过以后却什么都不会留在记忆里;参考书对升学固然有用,然而高考后也会迅速地被忘诸脑后;经典名著给人的教育则是永恒的、无法磨灭的,通过阅读名著得来的思考与精神洗礼,很可能将会伴随人的一生。如果能够清楚地分辨这些书籍的时效,那么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够做出选择。
       在选择了正确的书后,阅读方法就成为了素养的又一标志。再好的书如果只是利用挤公交的时间哗啦啦翻过去,那么从这本书中汲取的养分必然将会微少得近乎无。
       一本好书至少值得阅读两到三遍:第一遍略读以满足自己的阅读兴趣并了解书的内容与结构,第二遍精读以摘抄、把握整本书的布局以及其中一些巧妙的铺垫与伏笔,如果还能再读一遍,我就会抽时间写一些类似专题研究的心得,比如对整本书思想的一个探讨,或者对书中某种表达的质疑。我认为,只有当你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品味、去研究、去思考甚至去质疑书本时,它于你才算得上有意义。
      除了阅读方法外,读书应当是一件精细而持续的事情。与填鸭般在假日里一天读十本书相比,培养细水长流的读书习惯无疑更为重要。读书的目的不在快、不在多,而在于从书中汲取营养,在于通过整个阅读过程修养一颗宁静而富有感知力的心灵。
     阅读实在是一个太有益的习惯,即使是抱着功利的目的,如果能因此潜下心去读书,也是大大的好事情。读书多了,就会培养出语感。语感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你叫一个有语感的人去做卷子,他或许并不能清楚地告诉你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与写法,也没法给你讲出来阅读题的答案为什么该是这个,因为他做题目凭借的不是系统的训练与大量题目的积累,他没有那种足以归纳成经验的东西。但是,他一定能做出最正确的答案。

     而这一切,都是要靠阅读来培养的。而语文的阅读,更是塑造一个有素养的学生的根本途径——这应该就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