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张丽珍 所属单位:古交市 发布时间:2021-05-05 浏览数( -) 【举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试题解读】
如果是我来讲这道作文题
——关于2021年山西省高三适应性考试作文的一点思考
我想讲的是本周刚刚结束的山西省高三适应性考试的作文题(题目见上面)。
我觉得这个题有点意思。
初看起来,这一题依然是情境写作加应用文体的常规操作,但是所设置的情境对考生而言,有不小的陌生感:它要求学生变身电影导演写信说服制片方。“导演”“说服”“制片方”,我猜这三个词对大多数考生而言,都不在意料之中;而多少有点陌生感的题,往往更能见出考生见识的深浅和思维能力的有无。
同时,这道题也很狡猾地设置了一个不陌生的“干扰项”,“默默无闻的普通人”,这看起来也太容易套用在“平凡铸就伟大”之类的老生常谈里了。体现这个点可以,只体现这个点,恐怕并不合适;题目何苦设置导演啊制片人啊这些特定身份呢?这点绝对不该大意。
我个人觉得,这个题里,还有很多不能不放置于我们的立意考量范围的信息,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
比如呈现了这五分钟表演的群演们,一方面确实“被删掉”了,一方面又被提示“请记住”,为什么?
比如电影的制片方“追求最大商业利益”,那电影最大的追求是什么?
比如作为电影创作核心人物之一的导演,要用说服的方式去打动制片方,这个举动的背景是什么?
面对“追求最大商业利益”的说服对象,我们该用更大的利益去说服他,还是改变对方的这种追求?简单说,是要“晓之以利”还是“晓之以理”?……
能想到的问题其实还有几个,我想先回答这几个,也许就能够把这个题目看得更清楚一些。
1.呈现了这五分钟表演的群演们,一方面确实“被删掉”了,一方面又获得了道歉并且被提示“请记住”,为什么?
先从导演的角度来说。一方面,作为一个电影导演,有权删掉自己认为无益于作品的部分,不论删掉的这五分钟是谁演的,大明星或者普通群演。“被删掉”是出于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判断,是一个导演导演能力的体现,是对作品负责的体现。另一方面,对群众演员的劳动付出最终只得到“被删掉”的结果,导演心怀歉意也在情理之中。毕竟群演自然也是希望出镜的,其表演也是整部电影作品成功的重要组成,已经拍摄而被删掉,导演有其“难辞其咎”的一面。让他们换一种形式出镜,可能是比给他们多一点儿物质报酬更好的方式。而“请记住”这样一个对观众而言有点“额外”的要求,也是一个导演对每一位群演的价值的肯定。
再从电影的角度来看,这五分钟有获得这个特殊待遇的价值吗?电影作为一种收益与受观众评价直接相关的艺术形式,我们需要把目光投向观众。题目中着意强调了这五分钟是用来“专门介绍这些一闪而过、最后被删掉的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的,而在场的观众恰恰也都是普通人啊;那么如果这样的新颖之举能够引发观众更大的共情,加深他们对这部电影的好感的话,对于影片的口碑提升是有显著好处的。这样的做法,对电影、对制片方是求之不得的。
最后从这些群众演员自身来看,可能这部电影上映时,他们和他们的亲朋好友就坐在影院里,等待着捕捉他们“一闪而过”的大荧幕形象。虽然自己的镜头被删了,但看到片尾时,有这样的五分钟能够给他们以慰藉,让他们明白平凡的自己也曾参与这样一件艺术作品,平凡的自己也会被看见被记住,是一桩虽有遗憾但不乏暖意的体验。
“被删掉”和“请记住”不矛盾,恰恰是一个导演专业、善良、智慧的体现,是一部电影相当独特的呈现。
2. 电影的制片方“追求最大商业利益”,那电影最大的追求是什么?
拍电影不是做慈善,追求商业利益无可厚非,制片方作为投资电影的一方,“追求最大商业利益”也没有错,导演没有故意让制片方赔钱的道理。不过这五分钟既然是冒了不赚钱甚至赔钱的风险了,我们难免就要考虑是什么样的“利益”可以高于这个商业利益。这里我们就可以延伸到一部电影的追求上去思考一下。从题目里来看,导演的这个做法,表面看把对演员尤其是群众演员的尊重和理解放在了一个更重要的位置上,而事实上,我们深入去想,就会发现他尊重和理解的是普通人,是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由千千万万普通人组成的世界。一部电影不是几个主角就能完成的,离不开主角身后那些没有名字甚至没有正脸的普通人;一部电影也不是导演一个人的本事,而是一大群普通的工作人员共同合作才能成就的。最后一部电影还要在许许多多个普通人的观看和传播之后,才能最终在市场上获得回报,在影史上留下名字。电影的追求是什么,不是投观众所好地取悦,而是站在观众这里,告诉他们,我的电影里,有你们的身影,你们的故事。或许这是电影甚至是一切艺术作品都在努力追求的目标,理解人,表现人,而对于投资方而言,投资给做得到这一点的作品,只会得到更多的观众,何愁没有好的票房呢。
3. 作为电影创作核心人物的导演,要用说服的方式去打动制片方,这个举动的背景是什么?
这是一个学生可能想不到也不好回答的问题。因为有些学生可能都不知道制片方是干嘛的。但是题目给了“说服”这两个字,应该是直观地给了学生一个提示:制片方恐怕很难为此让步。好在题目里也提到制片方“追求最大商业利益”,尤其是还加了一句“令人难以置信”来刻意强化制片方“利益至上”的形象。那么这个问题就可以简化成:我让你拍这电影就是为赚钱,而你这样会影响我赚钱,你怎么说服我?
制片人中心制是当下存在于中国影视界的现实,导演的话语权一定程度上确实被削弱了。即便是中学生,应该也知道如今影视剧是一个有利可图的领域,热映的影片场场爆满,票房上亿的电影比比皆是,制片方不图赚钱他何苦投钱呢?可是这就意味着让直接创作电影的人也完全屈从于商业利益的考量吗?电影的属性纯然是一件商品而不是一件作品了吗?这是当下时代对电影的一次发问:拍电影只是为了钱吗?“说服”这个词眼背后,考验的是一个导演的艺术操守,也是他的沟通智慧。他决定去说服制片方的时候,他持有的信念是什么?这一点我以为是解决这道题很关键的一点。我们要引导学生往这里想一想。
4.面对“追求最大商业利益”的说服对象,我们该用更大的利益去说服他,还是改变对方的这种追求?是要“晓之以利”还是“晓之以理”?或者再来点“动之以情”?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说是到了这篇建议书的实操阶段。最好呢,是有情有理有利,这样最保险。其实在对前几个的回答里,我基本上已经完成了相应的阐述。这个题上,要是我想追求得更深刻一点呢,可不可以有第二种方案,就是“改变对方的这种追求”。
以商业利益为最大追求,是一切商业行为的合理诉求。我们都知道,电影本来就有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之分。但是即便是商业电影,因为它是要向大众传播的,这两个小时里,它有故事,有人物,它就必然包含着种种精神层面的传递。一部电影传递出怎样的审美趣味、是非观念、生活态度等等,是我们在衡量一部电影的品质时不能不考量的。可以说,没有一部电影没有自己的三观。今天的电影观众,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但观念也极其多元的时代,电影作为一种受众广泛、影响深远的艺术形式,无论它是否属于商业电影,它都必然承担着文化和思想层面的社会责任。所以在片尾加上这独立于剧情之外的五分钟,并不伤害影片本身的完整性,还额外地传递了一种积极的珍贵的价值观念,是对影片的加分,是对这整个电影制作团队的加分。作为电影的投资人,即便是这一次因为这五分钟承担了一点儿少赚钱的风险,但是这件事本身,也是一种电影人担当的体现。此举或许会让你有机会与更好的剧本相遇、与更好的导演合作,达成一种和电影更久远、更密切的相连。
说了许多,在我对这道题的理解里,似乎对“普通人”这个词的观照不多。这个词在这道题中,没有被单独谈的任何意义,“普通人”的价值和贡献,不需要这道题的情境去强化。这个题的语境是:看见普通人。因为当下我们所身处的时代里,普通人都设法怎么能不当普通人,普通人时常是不被看见的。可他们清楚地被看见不能总是在疫情肆虐这样的特殊环境里,他们也在每一个寻常的日子里;他们不因为卓越的贡献而值得被看见,只是“天真可爱的小孩、鹤发童颜的老人、正在执勤的警察、打扫卫生的清洁工人”,只是保有天性、过着本分的生活,也可以成为一部影片里的珍贵素材。不是平凡铸就伟大、平凡带来价值,我们才歌颂平凡;平凡本身就是有意义的人生常态,一如群演大概率并不奢求一炮而红的不平凡,他们顺顺当当地完成自己的角色,这个世界就已经非常平静美好了。这样的平凡,本身就是价值。这是这一题里很微妙的一个点,我以为也是它很了不起的一个点。
关于这个作文题,啰啰嗦嗦地说了许多,仍有意犹未尽之感。我还是觉得这题真挺不错,可以有很丰富的思考被孕育,可以让我们借着这个题跟学生聊很多关于他们成长与生活的事,对我们的生活发出一些问题也获得一些答案。我想,好作文题能给我们的,就不该只是一篇作文。以上是我个人一点未必成熟的思考,诸位指正。
周晓霞,中学一级教师。山西省太原市外国语学校语文老师。2009年走上教师岗位至今,一直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在课本教学和课堂呈现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始终以有深度有温度的思考与体验践行一名语文教师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