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生不良习惯的成因

发布者:李学良     所属单位:仁寿县大化镇府君九年制学校     发布时间:2016-07-28    浏览数:0

 

浅析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仁寿县府君初级中学  李学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常常听到学生发誓说以后不做什么,要怎么做;而结果呢?却是以前做什么依然做什么,以前怎么做依然怎么做。这充分印证了“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同时也说明了“习惯具有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面对学生的反复违纪,面对这些不良习惯,我们该怎么办?这是摆在我们学校教育面前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在此,本人就学生的习惯与违纪谈一点肤浅看法。

我认为学生违纪,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首先,知识水平低、认识能力差,分辨是非、自制力弱,社会阅历浅,对违纪认识不足是学生违纪的主要原因。这主要是因为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他们随着身体的发育,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是大人了,能够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了。可事实上,他们处理事情的实际能力与自己的认知水平是远不相称的,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往往带有明显的情绪性和冲动性,缺乏对事物的全面认识与评价,这一时期是学生最容易违纪的时期。有人曾对经常迟到的不同学校的1千多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表明:78.8%的学生认为迟到几分钟没有关系,不算违纪;11.5%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事才迟到,不是故意的,所以不算违纪,只有8.7%的学生认为迟到是违纪行为。这一结果表明,学生对违纪行为的认识是不够的。

其次,学生违纪的外部原因包括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三个方面。

学校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它也会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例如:受“江湖义气”的影响,有的学生也开始拉帮结派,某个同学如果受了点委屈,其他同学就会为其出气,凭着哥们姐们义气,邀约一些人“打抱不平”,意气用事,不考虑后果,结果自己违纪甚至犯罪也不知道。

再说,因明辨是非能力差且受好奇心驱使而逐步仿效诱发违纪或犯罪。如:见别人染黄发、绿发,则不择手段(骗、偷、抢、诈……)效仿;见别人牛仔裤“坏了”,有洞、有须边,觉得“真美”,于是拿起小刀开始自行改造裤子了;见别人抽烟喝酒,觉得好“豪放啊”,于是跟着学了,无钱咋办?先来一支零烟,花钱不多,可是,瘾越来越大难控啊!无奈,伸手向小弟弟“要”嘛!见别人进出网吧、舞厅,觉得“热血沸腾”,于是,耍出骗老子哄先人、偷鸡摸狗的手段,换来通宵达旦,换来“快三慢四”加“恰恰”;终于成了“全手匠人”——抽烟喝酒样样会,麻将“二七”门门精,打架斗殴处处在,夜不归宿常常有……殊不知,自己却一步步走向黑暗的深渊,冰冷的铁窗正向你招手,恶魔正呼喊着你的名字……

家庭是孩子的乐园,家庭环境的好坏,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尤其不可估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差别的逐渐缩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加之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致使不少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他们大多肩负着赡老养小的双重重任。于是,卷起铺盖,邀约亲朋好友,远走他乡做起了自己的发财梦,而留下的孩子则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年老体弱的长辈管教,平心而论,这些长辈们究竟管了多少?在知识上,因不懂(或不很懂)而无法管;在行为习惯上,因忙于农耕而无精力管;在社会交往上,因“说不赢,跑不赢。”而不能管;无奈之余,只好不管,自己唯一能管的就是:管吃、管穿,认为这样就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这样一来,就养成了孩子好吃懒做、贪玩好耍……的不良品质,娇惯出了一批“小皇帝”“小格格”。再说,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极少回家和孩子交心谈心进而感情冷漠,即便春节、农忙回家,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给孩子的关爱大多则是买吃、买穿,至于孩子的品行、学习习惯则无法问津,即便过问,也是轻描淡写,想管也管不了,日久天长,等自己打道回府,搬师回朝时,孩子的各种不良习惯已经养成,犹如大梦初醒,方知自己为挣钱却耽误了孩子,于是,只有恨铁不成钢,空悲切,满腹酸楚向谁诉。这也许就是隔代教育的悲哀吧!

学校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学校的管理、教育的优劣对孩子习惯的养成、品行的修养起着关键的作用。今天的教育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日益先进,教学模式更加科学,教育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我们学校的教育离开了家庭的配合,离开了社会的支持,就显得苍白无力了,况且,现在的教育环境并不宽松,安全、质量、经费……各方面的压力确实搞得学校有些手忙脚乱,可以这样说,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环境,面对打工热潮的阵阵巨浪,今天的教师是“保姆”型的,在很大程度上,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远远超过了其父母。然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广大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硬件还相对落后,师资力量分配不均,学科教师配套不齐,学校的生活还比较单一,致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认为除了读书、解题之外便无所事事,充沛的精力无处消耗,于是变着法子找乐趣,结果违纪,习惯越来越差。

此外,我们也应看到: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教师一言一行在孩子的心灵中有着无形的、巨大的潜移作用,孩子会将教师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难怪常听小学生说:“我们老师是这样说的。”在此,我要说的是: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我们试想:一个板书杂乱无章,书写潦草的教师,其学生会有好的书写习惯?一个蛮横无理,脏话连篇的教师,其学生语言会有多文明?一个工作上讲七讲八,拈轻怕重的教师,其学生会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一个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教师,其学生会慷慨大方,富有爱心?一个拖拉疲沓、优柔寡断的教师,其学生会雷厉风行、办事果断?一个不修边幅,衣着不整的教师,其学生会有好的生活习惯?一个几次作业做成一次改的教师,其学生怎能不会“明日复明日”……

当然,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它需要长期训练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这个大环境的促就。但我们必须清楚: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应该从小抓起。我们都知道,儿时学过的语言,经历过的事常常终生不忘,而在中年后,则最易忘却,虽有人其性格、习惯方佛可以不断塑造,但这种人毕竟太少了。渐变是人们不知不觉的,而正是在这种不知不觉中,突变发生了,蓦然回首,事物早已走向反面。人就是这样学好的,人也是这样变坏的,一个人学好很难,要变得能干更不容易,但要变坏,变得无能却根本不需要学习。

辉煌的高楼不管他又如何雄伟,也是一砖一瓦垒起来的。塑造灵魂的教育该从哪里下手呢?没有别的更有效的出发点,那就是从点滴的习惯养成开始。

附件

  • 浅析学生不良行为习惯.doc     下载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