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小学语文中的导入艺术

2016-11-07  发布者:房芳  浏览数( -) 【推荐】

         小学语文中的导入艺术

    小学语文11坊            房芳

       导入,就是运用导入语言及行为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教学情境的手法,是一节课最基本的教学环节之一。一堂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给人的第一印象,精彩的导入, 能够收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而失败的导入则使人无精打采,昏昏欲睡。

       一堂课的导入,也叫"课引子".指的是教师在上课初始那短短的三五分钟内,以某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投入到新课的学习 中来.它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顺利展开及教学效果.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导入更是艺术中的艺术. 精彩的导入,就像一部电影或戏剧的序幕.它能让观众初步感知这部戏的某些重要信息,并使观众对这部戏充满期待,迫不及待想看下去,一探究竟.语文课堂中的导入,则是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情感,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状态进入学习情境中来.

      著名特级老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如何导入新课是一项需要精心设计而且实行起来难度颇高的教学艺术。面对新课标对教材的内容如何能提纲挈领,富有启发地导入,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关键,其他环节都是围绕这个中心服务的。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重要性

    (一)形象的导入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

   (二)新奇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三)趣味性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简洁的导入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五)有针对性的导入能够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

   (六)拓展性导入可以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小学课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一)设置疑问导入

       古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激发他们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这种方法一般是从文章的题目上做文章,分析标题含义,引起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明快,能引起学生极大的求知乐趣。

比如《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

  (二)通过音乐渲染的导入

    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文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而用音乐导入新课正是一种创设良好的轻松愉快环境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音乐是一种极富内涵的艺术语言,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优美、动人的画卷,能像磁石般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锻炼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

比如《胡杨赞》

  (三)猜谜语导入

    孩子们最喜欢猜谜语。根据孩子们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针对课文的课题、内容,采用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新课。这样能快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内容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

    比如:《与时间赛跑》、《鹬蚌相争》

  (四)运用画面导入

    视觉的刺激是最容易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教学手段。叶圣陶曾也说过:“图画不单是简单的文字说明,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力,涵养儿童的美感。”色彩艳丽的画面使人觉得赏心悦目,美不胜收,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画面导入新课,也是快乐教学的好方法。

    比如《故乡的“水墨画”》

   (五)导游解说导入

    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从内容上看,风土人情,山川村舍,花鸟虫鱼,无所不及,包罗万象。如果我们能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在可课堂上进行艺术的渲染,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以游人的身份,让其身临其境,会更好地促学生的兴趣,激发思维火花。

    比如:《吐鲁番的葡萄沟》

 

(六)复习旧知识导入

     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时,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具体导入是这样: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卖火柴”这部分课文的内容,这个小女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在学生回答之后,我用激情的语言引出问题:是啊,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只能蜷缩街头,又冷又饿,那么她的命运会怎样呢?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七)通过再现人物导入

    一些伟大的文学家、历史家等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留给我们太多值得学习的精华,但他们毕竟离现在的孩子们太远了,怎么才能让21世纪的孩子们还能有兴趣去学习这么久远的知识呢?把人物拉到孩子们的身边,让他们切实的感受到伟人们的风采,这种人物再现法会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八)简介背景、作者导入

       对于那些社会背景距现在较远,寓意含蓄,学生不易理解的课文,而了解写作背景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对于这类课文,可先直接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者或背景,然后再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加深理解.中国历来有“知人论世”的传统,并且课文中的许多作者无论是文章还是人品都堪称学生学习的典范,导语以此为切入点,必使学生对作者肃然起敬,从而愿意走进作者,渴望读他的文章.如《示儿》的导入,我通过对诗人背景的简介.

(九)  不教而教导入法:

           运用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灵活驾驭课堂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如:《鸡毛信》一课,我对学生说,老师不知道这一课发生了一件什么故事?谁能告诉老师呢? 然后学生自学告诉我答案.

(十)配乐朗诵导入法

     配乐诵读是文学、音乐、有声语言三位一体的艺术传播形式,它更符合人的审美心理,给人以三合一的艺术享受,带给学生愉悦共鸣之感.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但没有一成不变的定法,它产生实效的关键,就在于能否以导入理念为基点,因人制宜,因文制宜,因时制宜的融入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转移学生的兴趣点,为课堂主体环节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为老师,只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真专研新课标,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就可以为讲解课文创设良好的条件,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