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发布者:吴斌     所属单位:陵水县陵水中学     发布时间:2016-07-22    浏览数:0

 

设计依据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古代优秀读物, 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念奴娇·赤壁怀古》不仅是苏轼的代表作,是豪放词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且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将笔触由闺阁延伸到了社会与人生,扩大了叙写的题材,抒发的不再是男女间缠绵悱恻之情,而注入了鲜明的士大夫情怀——修身、齐家、制国、平天下,折射出作者杰出的文学天才和非凡的个性品位。教师在教学本课时,应通过诵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作品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并联系时代生活,科学品评作者看淡人生的文化品格,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

教材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人教版《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宋词中的一篇课文,是苏轼词作名篇,也是文学史上豪放词的扛鼎之作,地位非常重要。苏轼在人生劫难中登临赤壁矶,奔腾而去的长江水引发了他无限情思,他追忆古人之功成名就,慨叹自己之老来无成,笔墨间尽显苍凉悲壮之气。

本词上阕描写了一幅雄伟壮阔、豪迈奔腾的赤壁古战场画面,格调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把人们带入奇伟雄壮的境界,引发人们深邃高远的历史沉思,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魅力。下阕抒情,借周瑜“雄姿英发”的人物形象,赞颂其功业,借以抒发自我有志报国,壮志难酬的感慨。因此在教学上,重点通过诵读体会诗的意境之美,通过赏析周瑜的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及自我宽慰的情感变化。

学情分析

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2.学习习惯:知识面较为狭窄,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习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作讨论学习的机会较少。

【教学目标】

1、诵读全诗,从文学的视角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

2、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学习苏轼旷达洒脱的胸襟。

教学重点

1、体会词的上阕描绘的意境之美。

2、认识词的下阕刻画周瑜的形象特点及用意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词人复杂的情感变化。

【教学方法】

1.教法:

教法

依据

诵读法

是一种欣赏教学法,优美的诗词需要阅读,不仅可以锻炼朗诵能力,更可以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从而获得语感的训练。

对话教学法

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打造动态生成的课堂。

情境教学法

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

2.学法:

学法

依据       

预习法

初步了解文本,破除与文本的陌生感,可有效地进入文章的学习,个性化的阅读形成个性化的理解,有助于问题思考意识的养成。

评点阅读法

在阅读过程中,圈圈点点,心有所感,笔墨追录。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合作讨论探究法

训练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 新课导入

课前三分钟播放杨洪基唱的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让我们伴着这雄浑豪壮的歌曲,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任意驰骋的古战场,走进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设计意图:《三国演义》片头曲里杨洪基豪放、浑厚、悠远而略带苍凉的歌声,与这首词的风格、词人的心境相近,有利于学生对词豪放的风格和词人思想感情的感受、理解。在音乐的伴奏中,歌唱家雄浑的歌声与这首词相同的历史内容使得学生能很快进入词境,产生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慨。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介绍: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

2、写作背景介绍:

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中流露出的对历史人物的情怀及对人生和自我价值产生的感慨。


1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三、诵读

1运用多媒体播放名家范读。学生注意读音和语气的缓急。

2.学生初读。

读准字音

故垒[lěi]     纶巾[guān]     樯橹[lǔ

华发[huā    酹江月[lèi]

读出节奏

三字句:1/22/1;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2/2

初步读出情感

景仰英雄,感慨自己功业未就

3.学生个人展示读。

教师点评,并指出本词诵读的注意事项:

1.“大江东去”,要读得高亢洪迈。“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要读出淡淡感伤之情,要读得缓慢。

2.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要读得急促、紧凑、充满喜爱之情。“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为情感抒发到高潮处,要读出豪情。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开始陷入对周瑜的回忆,语气要平和。“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要读出周瑜的举重若轻、指挥若定。

4)“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面对年少有成的周瑜,苏轼自感壮志难酬,但又并不消极,因此结束时要缓慢抒情结尾。

4.学生再读,读出气势与情感。(初步体验豪放风格。)

5.学习小组展示读。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展示读,师点评。

如果读得不理想,则再放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借助录音适度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意境,感受江山之如画、公瑾之英发、作者之感伤。

6.提出你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难题。

7.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设计意图:1激情诵读,初步感知词风字面是理智的,声音才是情感的,创设了活跃的课堂气氛之后就指导学生放声朗读全词,从自己有情感的声音中感受这首词的风格。

2、鼓励学生质疑,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为教师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引导提供反馈信息;小组交流讨论,既可以共同分享学习资源,又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能力。


四、赏析词作

1 赏上阕古赤壁壮美之景

(1)有感情朗读上阕 ,讨论完成下表。

词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字 词

特 点

角 度

修 辞

基 调

险怪

夸张

昂扬、感奋

豪迈、苍凉

穿

高峭

汹涌

拟人

水石相击

狂澜奔腾

比喻

水色纯白

教师小结: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意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雄浑壮阔、大气磅礴的画面,格调高昂、豪迈。

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在词中有何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

2 品下阕作者化悲愤为旷达之情

(1)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找出词中描写周瑜的句子,分析其英雄形象。

学生交流合作。

明确:

(婚姻)小乔初嫁——美女衬英雄,表现其春风得意。

(神态)雄姿英发——英俊姿貌和出众才华。

(外貌)羽扇纶巾——儒雅之气

(指挥才能)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挥若定,大将风度。

教师总结周瑜的形象特点:年轻有为、雄姿英发、风流儒雅、有出色的指挥才能

2)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如曹操、孙权、诸葛亮等,为什么苏轼独独怀念周瑜?插入作者的生平、经历、功业与周瑜作对比。

项目

年龄

婚姻

外貌

职位

际遇

基调

意境

周瑜

34

幸福美满

英俊儒雅

东吴都督

功成名就

感奋

向往古代英雄

苏轼

47

屡遭不幸

早生华发

团练副使

功业未成

感伤

感慨壮志难酬

明确:找出周瑜与苏轼的不同,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苏轼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景仰英雄、感慨壮志难酬、功业未就的感情。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一句如何理解?

明确:“故国神游”倒装句,应为“神游故国”;“多情应笑我”同样也是倒装句,应为“应笑我多情”。“情”,指他建功立业的愿望。“笑”,自嘲,自己年纪大了,还这么多情,还有这样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报国的情感。“早生华发”感慨光阴虚度。

4、讨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5这首词豪放的词风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体现在三个方面:

1)、描绘赤壁壮丽之景;

2)、刻画周瑜豪迈之人;

3)、抒发苏轼壮志豪情。

设计意图:1、以上教学环节,对文中极具艺术魅力的字、词、句进行推敲的过程,既是阅读积累文言词语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诗词阅读能力的过程。

2、讨论题: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这是一个开放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并且通过思想争鸣,可以使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强领悟,共同提高,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五、拓展延伸

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词风分婉约与豪放两种,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俞文豹《吹剑录》中形容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形容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形象地说明了婉约词与豪放词风格的巨大差异。前面我们学习了柳永的代表作品《雨霖铃》,其景凄美,其事缠绵,其情凄凉,杨柳岸晓风残月说不尽的感伤凄婉,融情于景。

问题:这两首词在意象、风格、基调上有哪些不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

《雨霖铃》

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雪浪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

暮霭、楚天、杨柳、晓风、残月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豪迈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壮志未酬之恨

悲愤

清秋离别之苦

教师小结:

豪放派——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婉约派——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设计意图:优秀文学作品还可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比较豪放派与婉约派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初步把握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不同风格。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豪迈奔放,一泻千里。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抒发了词人景仰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之情。

更可贵的是,这首词还留给我们无尽的人生启示: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遇到种种挫折和磨难,你将如何应对呢?每个人的一生也必然面临许多选择和考验,你将如何处理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味作品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并联系时代生活,科学品评作者看淡人生的文化品格,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


七、作业设计

1、背诵本词

2、想象苏轼面对赤壁壮美景色的心里活动,写一篇不少于300字小短文,以体现苏轼的豪迈情怀。

设计意图:把握景物描写技巧和人物形象刻画技巧,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学习苏轼旷达洒脱的胸襟,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


八、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绘景——赤壁之景  江山如画

怀古——公瑾当年  雄姿英发

抒情——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设计意图:突出本词的重点、难点;同时,让学生掌握赏析怀古诗的方法:观眼前之景——怀古人之事——抒一己之情。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