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的标准

发布者:林鸿清     所属单位:陵水县教研室     发布时间:2016-09-27    浏览数:0



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可以参照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来评价。



1、扎实。“一节好课应该是一节有意义的课”。对学生学习来讲,个人认为有三级意义:初级意义——学到东西;中级意义——锻炼了能力;高级意义——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



从初级意义来说,绝大多数课达到了扎实的初级意义,即学到东西,只有极少数课由于教师过分注重教学形式,忽视了内容和方法,而没有达到初级意义。例如:在《呼吸作用》一课中,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是这样做的:“说探究,未探究,教师说,学生听,教师把手教,学生照搬做”。教师包办实验过程,学生活动质量不高,思维缺乏深度,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欠缺,情感教育生硬。上述现象造成这样的结果:“学生休闲,跟着做,跟着说,要问收获有多少,不敢说。”



从中级意义——锻炼能力来说,大多数课在不同程度、不同侧面体现了学生能力培养。这是实施新课程以来,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发生一定转变,认同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结果。例如有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做完实验后,让学生针对实验装置、步骤等方面提出质疑问题,并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先后提出了“为什么要放到黑暗处一昼夜?酒精为什么变成绿色?为什么要滴加碘液?叶绿素为什么能溶于酒精?”等有质量的问题,并通过讨论分析尝试解决这些问题。这一过程体现了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另一位老师在这个实验的教学设计上则匠心独运,学生做完某一实验步骤后,他层层设疑,引导学生在认真观察实验步骤、现象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思考分析,揭示知识本质与规律,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如他提出“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一片叶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这个问题后,甲生答“通过控制实验变量进行实验,可以得出正确结论”乙生答:“遮光的目的是避免阳光照射。”不难看出,甲生思维深度高于乙生。他紧跟又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不用两片叶来进行实验,而用一片叶呢?”生答“一片叶的各种条件相同,能更好证明实验结论,如果是两片叶的话,这两片叶有不同之处,不如一片叶能说明问题。”学生的回答反映他已透彻理解对照实验的方法,也说明其思考比较深入,把握了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又如在让小组回答实验现象时,有一组的实验现象是叶片全部变蓝,老师说这个叶片并未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植株为什么要放在黑暗处一昼夜?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实验实质,此处设计巧妙,突出了对思维深度的考查和培养。



就高级意义——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愿望而言,达到这种效果的教师屈指可数,他们能在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里,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究、合作、质疑等)转化为具体的,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方法,利用自身基本功扎实的优势和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落实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调动其情感,达到教与学的共鸣。



2、充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效率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来说的,对全班多少同学有效率,对好学生、中等学生、困难学生的效率是否相同。二是效率的高低,没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课。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有内容的课。”就第一方面来说,有些教师关注学生的面不够,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节课实验教学突出,大部分教师准备了充足的实验器材,力求学生都能动手做实验,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有些课效率不高,教师注意了学生形式上的参与,忽视学生参与的质量。具体表现是:当有一组出现实验现象时,教师迫不及待地开始进行讨论分析,其它组的实验结果怎样,教师往往用一句“其它组是不是和这组一样啊!”带过。甚至教师在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时,一些突发事件(酒精燃烧)或错误操作(叶片放到清水中进行加热)未能及时发现或予以纠正。回答问题也总是那么几个同学,这反映在教师的潜意识里他关注的是优生和学习结果,忽视的是中等生、学困生和学习过程。相反有几位教师关注的是全体学生,每个小组的实验过程和现象,都尽可能地予以关注,并给每组以讨论分析发言的机会,个别组实验慢一些,教师给予恰当的点拨,对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引导学生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由于大多数学生被予以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就比较高。就第二个方面来说,那些课堂整合度和延展度比较好的教师,课堂教学充实而有内容。我理解的整合度是:挖掘知识内在联系,形成知识链,进而形成知识网。延展度是: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恰当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学生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两个课题中,有些教师引导学生构建出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过程、意义的知识网络,在构建知识网络时,突出了对方法能力的培养,在整合的基础上,努力将课堂延伸到生产生活中,从而使知识鲜活生动,体现STS教育理念,成功的做法如下:(1)在《光合作用》一课开始,有位老师设疑“正值水稻灌浆期,某地阴雨天连续20天之久,结果造成水稻减产,这是为什么?”,在课尾,让学生联系上述生产实际分析光合作用意义。(2)某位教师通过将森林比喻为大自然的氧吧、出示金色麦田丰收景象的图片,突出光合作用对人类的意义。(3)在《呼吸作用》一课结尾,一位教师结合课件提出水果应怎样贮存?农民为什么昏死在菜窖中?为取暖菜农晚上到塑料大棚睡觉,对不对?卧室放花,对不对?清晨到森林锻炼,对不对?用瓷盆养花对不对?等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考查学生应用能力。



3、丰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既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有些课堂过于追求预先教学程序的落实,忽视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当这些因素出现时,要么糊弄过去,要么自问自答。例如:在《呼吸作用》一课中,有几位教师在证明植物呼吸消耗氧气的实验中,由于煮熟种子未经消毒,结果往盛有萌发种子和煮熟种子的集气瓶里放入燃烧的蜡烛时,蜡烛均熄灭。一位教师就以失败是成功之母,课下再继续探究一带而过,另一位教师就以装置可能混淆遮掩过去。对教师和学生而言,困惑依旧是困惑,未能得以有效解决。还有的教师,按预设的教法教学,实验时学生规规矩矩,讨论分析,也很到位,表面上看,教与学的效果都很好,但听课老师总觉有问题,问题出在学生掌握的“太好”,没有困惑,这不免让人生疑,课前师生是不是“交流”了。



4、平实。“一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不仅现在可以上,什么时候都可以上。……例如,某校在《呼吸作用》一课,一位老师运用一种高精仪器,测试装有萌发种子和煮熟种子两个暖水瓶里的温度,这位老师为什么不使常见的温度计,而非要用这种高精仪器呢?我想,还是想出点新意吧!而课堂的新意却不仅仅是靠先进器材达到的。在教学条件手段不具备的学校,应怎样来上好这两节课呢?除了观念和行为要转变,教师还要利用身边常见的瓶瓶罐罐对教材上的实验加以改造和创新。



5、真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真实也是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指标,没有真实,“好课”也失去了价值。



所以有关提出的扎实、充实、丰充、平实、真实启示我们应怎样上好一节课,为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不妨以叶澜老师的五实为标准,扎扎实实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努力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