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必备的几种素养

发布者:赵军胜     所属单位:沿安乡西沟小学     发布时间:2016-08-15    浏览数:0

一、永不停歇地学习与自我反思精神。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而且还必须是“活水”,只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动,江流才会不腐,才会永远充满着奔腾的活力。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开放性的社会,信息多元化,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不学习,我们就会落伍,抑或成为学生的笑柄。因此,教师必须潜下心来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会提升自己。毛主席都曾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毛主席一生读书之多、之广、之深、之活,世所罕见,但他还要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从而可以看出学习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有多大。沈从文小学毕业,最后却做了大学教授,还成为了文学家。启功也是中学毕业,却终成“国学大师”。若不是后来永不停歇的学习,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这次培训给我们授课的一个专家叫高雅跃老师,三十出头,非常年轻,她现在是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十佳”班主任、市级骨干教师、北京市师德标兵等光荣称号,而且写了一部书《爱上语文》,着实让人羡慕。她为什么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呢?我想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地在学习。再比如说具有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之称的李镇西和活跃在当今语文界的郭初阳他们都以书为友,以学习为乐,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在学习的同时,还要反思。没有反思,就不会有进步。这句话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可生活中并不是这样的,有的教师只管闷着头干,认为只要认真了什么事都能干好;有的教师有很强的能力,但整天陶醉在自己的象牙塔内,自我感觉良好,还对别人嗤之以鼻;还有一部分教师整天都在反思,但进步却不大。前两类人,终其一生,只会成为默默无闻的教书匠;后一类人因为平时不读书,不学习,你的反思是在你固有的圈子里腾挪跳跃,你再扑腾得欢实,也扑腾不到圈外去,因为你的认识没有提高,理论水平有限,因此,你不能跳到圈外来审视自己,这样,你很难有质的飞跃,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然后反思,接着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这样循环往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己的能力在无形中就会提高。前面提到的高雅跃老师,在其工作中,遇到了困难,或与学生发生了矛盾,马上就会反思自己,并通过阅读像魏书生、李镇西等老师的教育著作,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很多时候,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最近,她说她在阅读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论著,想真正探究教育的本质,掌握教育规律,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惑。

让学习和反思与我同在。这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的口头禅。

二、正确的育人思想。

现如今好多学校,连自己的办学思想都搞不清楚,只片面追求升学率,认为升学率提高了,学校有名气了,就说明我干出成绩了。这就使得很多教师面对教育对象时不得不只以分数论高下,以成绩论短长,从而忽视了孩子们的做人教育,忽视了孩子们的心理教育。这对一个孩子的健康成为多不利呀!其实很多教师心里跟明镜似的,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只得妥协,然后随波逐流。而这次培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些教师拥有正确的育人思想,她们就是要把自己的教育对象首先培养成一名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其次,才是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创新型人才;再次,培养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最难能可贵的是她们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坚定不移地贯彻这个思想。如北京市房山区中学隗金枝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典范。她在开讲之前,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1985年,人们发现,牛津大学有着350年历史的大礼堂出现了严重的安全问题。经检查,大礼堂的20根横梁已经风化腐朽,需要立刻更换。每一根横梁都是由巨大的橡木制成的,而为了保持大礼堂350年来的历史风貌,必须只能用橡木更换。一棵类似粗大橡树的成本超过20万美元。钱不成问题,但是,哪里可以找到350年历史的大橡树?

这令牛津大学一筹莫展。

这时,校园园艺所来报告,350年前,大礼堂的建筑师早已考虑到后人会面临的困境,当年就请园艺工人在学校的土地上种植了一大批橡树,如今,每一棵橡树的尺寸都已远远超过了横梁的需要。

这个故事很引人深思,讲完后她说:“当老师的,就要有远见,我们为未来培养什么的人?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隗金枝老师在班级管理中,绝不是以成绩论高下,而是“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创设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用活动引领学生完成从他律到自律、从自育到自塑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快乐中体验成功,在活动中健康成长”。隗老师班级管理最大的特色就是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不论是“拼图游戏”“班旗制作”,还是“社会调查”“社会公益事业”,她都搞得风生水起,通过老师策划的活动去唤醒学生心中的真诚,让他们发现生活是美好的,人心是善良的,学习是愉悦的,分享是快乐的。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自发地修正自己的行为,不断实现道德人格和综合素养的提升。而且效果非常显著,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也因此,隗金枝老师被评为全国十佳班主任、全国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

三、自觉的职业认同感

什么是“职业认同感”呢?职业认同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指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从中找到乐趣。很显然,职业认同感决定了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而我们常常牢骚满腹,觉得工作琐碎,任务繁重,找不到归属感。但给我们讲座的这几位教师都能找到职业认同感。她们把职业当做事业来对待,把学生当做自己的一个研究对象,并从中获取了无穷的乐趣,自我人生价值也就大大提高了。比如原北京市史家小学的孙蒲远老师,在其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再乱的班级、再顽劣的学生,到了她手里,都会大变样,她就像神奇的魔法棒一样。再繁重的工作、再艰巨的任务,她却从未觉得累,整天乐呵呵的,还自己作词谱曲,吹拉弹唱,不亦乐乎(而且,她还有一个身患疾病的残疾女儿)。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她?是那份对学生浓浓的爱、对教师工作浓浓的爱!她给自己的博客取名为《美丽的教育》,出了一本书也叫《美丽的教育》。可见她对教育怀有的赤诚之心。孙蒲远老师因工作成绩突出,两次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儿童少年工作者,被聘为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项目专家、北京树人天地教育研究所国家级专家。曾荣获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全国少先队优秀辅导员和新长征突击手,多次接受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孙蒲远老师先后参加了北京市教育学会等学术团体,是《父母必读》杂志的顾问。多次作为专家到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做专题节目,深受广大家长欢迎。教育代表作有《美丽的教育》《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小学生厌学原因及对策》《体罚孩子是无知无能的表现》等。孙蒲远之所以能成为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就是源于她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源于她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

四、不可或缺的理性精神

什么是“理性精神”呢?马克思主义理性观在批判了近代理性主义所具有的狭隘性、片面性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历史的、辩证的理性观,其“理性精神”的实质是追求真理、实现价值的统一,即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善于反思,祟尚怀疑和批判,积极进取,不断变革,坚信科学能引领人类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课程改革呼唤——理性精神》作者:吴永军)在现如今课程改革处于比较混乱的局面情况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又受到西方先进课程理念的冲击,就使得很多人无所适从,然后就盲从权威,不加分析、不加辨别地全盘吸收过来,到最后只能空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感慨。教育家李镇西说,他是苏霍姆林斯基最忠实的追随者,但他并没有完全照搬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有很多教师都曾全部照搬我的经验,结果学成了四不像。要把别人的经验和我们国家或地区的实际情况,还有自己的学识和特点等因素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特色。而给我们授课的这几位老师身上也具有这种理性精神。她们不迷信权威,而是通过阅读教育学、心理学论著,摸索教育规律,然后根据实际,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如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小学的郑丹娜老师,她让每一个学生备有一个笔记本,名曰:“心灵记录本”,让孩子通过心灵记录本跟她诉说“悄悄话”。她十七年如一日,用370万字、相当于十部长篇小说的“悄悄话”,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如今这些悄悄话已集结成《中国孩子成功教育法则》一书,在全国发行。她在班里挂起了“心情晴雨表”,第一时间发现孩子的不良情绪,寻找途径及时调节。她坚持和家长的“电话联系”,每晚坐在灯下梳理孩子们一天的情况,主动给一位家长打个电话,一个月保证和每位家长聊一聊,为每位家长支支招。她的教育理念“全接纳 慢引导”已逐渐形成,在全接纳孩子所有的感受的基础上,对每个孩子进行“慢引导”,允许他们犯错误,作为老师对待他们的错误需要慢慢地、耐心地引导,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十几年来,郑老师用全接纳的态度,聆听孩子们心灵的声音;用慢引导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扬起成长的风帆。而今她的每一天继续从“心情晴雨表”前关注学生的心情开始,在“悄悄话”的回复中结束。因此,她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十佳班主任,被多家媒体誉为“金牌教师”。 去年教师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以“爱一朵花就陪她绽放”为题,播出了一位她每天与学生书写悄悄话的故事。

五、博大无私的爱心

有这样的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巴尔的摩的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做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

25年后,另一位教授发现了这份研究,他叫学生做后续调查,看昔日这些男孩今天是何状况。结果根据调查,除了有20名男孩搬离或过世,剩下的180名中有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这位教授在惊讶之余,决定深入调查此事。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这位老师目前仍健在,虽然年迈,但还是耳聪目明。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老一辈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教育的爱心是空气,是阳光,是土壤,是水源,是食粮,是布匹……我们可以把它比喻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切,而且绝不过分。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魏书生、于漪、李镇西等,正是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痴心,才成就了他们的事业,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但凡成功的教师都有一颗博大无私的爱心。“孙蒲远用‘拥有一颗大爱之心’不足以表达,我觉得她整个人都是由爱幻化而来——她走着,实际上就是爱在行走;她走到哪里,爱就到哪里;她往讲台上上一站,爱先着陆。她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向我们诠释了一名教师的爱,我读出了她对每一给孩子的关注、包容、耐心、执着、了解、呵护、尊重、期望……原来这就是爱!”(选自《美丽的教育·美丽的孙蒲远》作者: 张学娟)这是一位教师在听完孙蒲远老师的讲座后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觉得,用这些话来评价孙蒲远老师前如其分,正是因为“爱”,才成就了今天的孙蒲远老师。还有郑丹娜老师,她每一天都要回复孩子们的“悄悄话”,每一天要面对“心情晴雨表”时不知要解决多少问题,这个工作量有多大,我们可想而知,但郑老师却乐此不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若不是心中装着对孩子们的爱,她哪能做到呀!

我们每一个老师可能都有爱心,我相信我们都是爱孩子的。可是我觉得我们的爱心不够博大,不够浓郁。特别是在面对一些具体问题时,我们的爱心往往就逃得无影无踪了,有时明明伤害了孩子,还美其名曰“我是为你好”。比如学生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不是循循善诱,而是充当“教育警察”,毫不留情,横加呵斥,甚至挥以拳脚;学生有化解不开的思想症结,不是努力捕捉,认真发现,耐心引导,而是视而不见,甚或冷嘲热讽,大泼冷水;学生成绩有波动,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热情鼓励而是公开批评,厉言“敦促”,不使他懊丧不已,就好像不能逞严师之威,不能深入学生灵魂……陶行知说,在我们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顿;在我们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们的恶语之中,可能就有爱迪生。是啊,从某种意义上说,成材成器是人的潜力发掘和发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种不应受到抹杀的天性,有意无意中,我们摧毁了这种必然,践踏了这种天性,“创造”了一个个不该发生、令人痛心的“奇迹”!因此,她们那博大无私的爱心深深地感染了我。

六、拥有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

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常常缺席,而是以“专制”取代“民主”,以“人治”取代“法治”,师生关系很容易形成“君臣关系”,师生之间完全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有时候还会产生严重的对立局面,加深师生之间的矛盾,而现代教育提倡的“师生平等互助”的新型关系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这样常常会束缚孩子的手脚,学生很容易墨守陈规,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班主任常常事必躬亲,一揽到底,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参与意识,使得学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烈。而不论是孙蒲远老师、郑丹娜老师,还是大家熟悉的李镇西老师、魏书生老师,她(他)们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尊重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始终保持着平等的人格,特别是对待那些后进生,她们不是以教师的权威来压制学生,而采取的是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治人,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就撒下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的种子,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尽绵薄之力。

七、高度的责任感。

教师应该是一个知识分子,但千万不要以为有了一定学历的人就是知识分子。在西方社会,给知识分子下的定义是:知识分子是有责任感、正义感、社会良知和批判精神的人。我觉得这个定义非常准确而恰当。在给知识分子的定义中,把“责任感”排在第一位,足以看出责任感对一个知识分子的重要性。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具有驱动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能感到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给我们作报告的这几老师:孙蒲远、隗金枝、郑丹娜、高雅跃、李秀娟等,无一不是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典范。她们把教育当做自己的事业,把培养孩子健康成长作为自己一生的价值追求,在琐碎平凡的工作中品味着教书育人的乐趣。把一件事做到了极致,而且自始至终,那是具有责任感的最高境界,她们都已经走在了这条路上。在北京培训的有一天我突然地想起了几年前读过的一则故事。故事如下:

    乔治做了一辈子的木匠工作,并且以其敬业和勤奋而深得老板的信任。年老力衰,乔治对老板说,自己想退休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老板十分舍不得他,再三挽留,但是他去意已决,不为所动。老板只好答应他的请辞,但希望他能再帮助自己盖一座房子。乔治自然无法推辞。

  乔治已归心似箭,心思全不在工作上了。用料也不那么严格,做出的活也全无往日的水准。老板看在眼里,但却什么也没说。等到房子盖好后,老板将钥匙交给了乔治。

  “这是你的房子,”老板说,“我送给你的礼物。”

老木匠愣住了,悔恨和羞愧溢于言表。他这一生盖了那么多华亭豪宅,最后却为自己建了这样一座粗制滥造的房子。

我为什么突然想到了这个故事呢?因为我们是教师,我们培养的孩子将来可能也有做教师的,他们可能会培养我们的孩子或孩子的孩子,如果我们不负责任,将来他们也许会不负责任的。也许还有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工程师或房地产商,如果他们不负责任,我们的后代有一天住进了他们造的房子,也许在某一次地震中它就会倒塌。我们真正是愧对子孙呀!如果我们负责任了,会教出一批批优秀的孩子,他们也许会受到我们的影响,做一个负责任的人。这于我们是一大幸事,于民族更是一大幸事。

八、足够的耐心

为什么要谈到这一点?这是因为我的耐心不够,从而导致很多次教育的失败。常常面对一个后进生,做了很多工作,都不见效果,就急了;或者一个后进生刚刚有好的转变,但却反复无常,经常“好”一两天,“怀”好几天,我就躁了,耐不住性子了。一急一躁,往往前功尽弃。这一点,孙蒲远老师给我的启发很大。她在面对再差的学生时,从来不急不躁,而是循循善诱,一点一滴,再反复,再变化,她都能沉住气,永远都是平和的心态,“水来土掩,兵来将挡”,反正我有的是法子,直到彻底把你转变为止。

孙蒲远老师的耐心给了我两点启示:

一是要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在转化后进生时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后进生经常面对的都是恶语或批评,在他们的心里早都铸就了一副坚不可摧的盾牌,它能挡得住所有的冷箭长矛,他们已经习惯了被呵斥,被冷落,你再居高临下,他们也会“临危不惧”。其实他们心里最渴望的是真正的被尊重,被关爱,如果你能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你的转化工作就成功了一半。

二是要善于倾听孩子的诉说,抑或是辩解。有时候我们不愿意倾听孩子没完没了的鸡毛蒜皮的小事,觉得那是浪费时间,特别是当有的孩子犯错误了还在为自己的辩解的时候,我们常常火冒三丈,气不打一处来,然后就粗暴地打断了孩子的诉说或辩解,接着就会把这些大道理小道理滔滔不绝地一口气兜售给孩子,其实,很多时候,这些所谓的大道理,孩子们都懂,你讲也是白讲,根本不起丝毫作用,你想他在气头上他能听得进去吗?这样一来,孩子遇到事以后还敢找你谈心吗?他还会信任你吗?你想转化他容易吗?善于倾听孩子的诉说,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才容易走进孩子的心灵。孩子们在成长中的烦恼,在我们大人看来,那不是小事一桩,小菜一碟吗?哪还值得牵肠挂肚,寝食难安呢?可是对于孩子来说,那可能是越不过的火焰山呀。陶行知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里所说的“会变小孩子”,不就是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常常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吗?李镇西说:“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这样谆谆告诫教育者:“请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想触及年轻的心灵,我们必须学会倾听。

当然,老师应该具备的素养还有很多,但就目前对我来说,这八种素养是我所欠缺的,需要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提高的。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