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性教学

发布者:辅导教师18     所属单位:江苏省扬州中学     发布时间:2016-10-15    浏览数:0

一、教育性教学的基本内涵及理解

 “教育性教学”一词首先由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他认为,人的观念、情感、善的意志是不可分割的。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形成的道德教育是统一的;“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的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则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赫尔巴特把自己的教育目的建立在论理学的基础上,认为培养人的德性是教育的全部目的。因而他认为把知识单纯的作为知识,亦即冷冰冰的知识加以掌握,不可能强化意志与态度这一道德核心,要使知识转化为意志与态度,教学必须要形成的德性的教育意义,即“教育性教学

 通俗地说,教育性教学就是既教书,同时又育人。现在,我们可以把教学及其教育性理解为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科学获知,还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地发展、品德的形成以及人格的完善,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健体等,从而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同样地,对教师而言,只靠教书也许能造就有工作能力的人,但不能形成积极地协助社会发展的善良的人。反之,只靠育人,也许能造就善良的人,但不能形成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要靠教学过程去实现。真正的好老师应该是在教书和育人上均能给学生以深刻影响的人。

 每一位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都应对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和发展规律进行认识和研究,做教育的明白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标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能教育五个方面,德育排在首位。

 教育是科学,科学需要求真。任何伟大的科学研究都是从大胆的假设开始的。魏书生刚步入教育阵地不久,在分析研究社会对人成长的要求及五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后认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各育发挥不同的作用,其作用的大小和方向是不一样的。五育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教师要当人师,不能当经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书应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育人比教书更重要。应在教书中育人,在育人中教书,教育工作要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主导的方向。这样,才能给学生以完整的、全面的教育,才能保证学生的素质发展不出现缺陷。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对差生不嫌弃,不歧视,给他们多一点爱,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上有无穷的力量源泉。很多教师的成功经验都证明了母爱力量的神奇作用。

 二、教育性教学对今日教学改革的启示

 目前,教学的教育性是理论界公认的教学基本规律和原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但受“升学第一”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专业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们无视教学教育性的存在,而将教育性让位于专门的德育课程及活动,教学过程完全变成了纯粹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过程。所以,在二百年以后的今天,重提“教育性教学”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改革也有极大的启示。

 第一,教学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得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效果;还要有意识地渗透着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以得到教学的德育效果;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正确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能否见效,前提是教师对自己是否严格要求,对学生是否具有“三心——爱心、真心、耐心”,这也说明,教师不仅要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去教育学生,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和良好修养来影响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古已有之。教师经常和学生在一起学习,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示范作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学生,这种现象在儿童中间更加普遍,在他们心目中,教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完人,并视教师为自己的榜样,常常利用他们那超乎我们想象的模仿能力,模仿着自己心中喜欢的教师的一切;

 第三,教学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使教学有利于而不是有害于学生的成长发育。健康的体魄、积极的心态不仅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本钱,更是一个健全的人、真正的人所必备的,假设一个人有100000000万,前面的1则代表健康,后面的0代表你的房子、车子、妻子、儿子、金子等,如果没有前面的健康1,后面都将等于0。大量实践证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与他生活的家庭、集体、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程度地依赖于这些环境的良好熏陶与引导,更依赖于各级学校在德智体美劳教育方面采取的积极措施。

 目前整个教育系统都在进行着全面的改革,重视把青少年从以往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把课程从以往的注重知识教育转向注重综合素质教育,把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等,多方面、全方位地发展学生,使教学充分地发挥其教育性的作用,这些都为人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情感意志的培养和个性结构的日趋完善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也为每个学生成为真正的人提供了空间。

 学校教育工作的客观实践证明,教学应该具有教育性,反过来也可以说,教育性是教学永远的灵魂,它应该是基于道德而又超越道德的价值导向性,教育性教学必须体现教学过程的自主性和价值影响的自觉性。用赫尔巴特自己的话说就是,永远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也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具有教育性,因此需要我们的教育系统以及教育者应从不同角度关心下一代的健康发展,为祖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所有。

总之,教学过程中是含有高度价值取向的,教育的结果不仅是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品德的提升、个性的完善、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就是真正的人的形成。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