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数学老师的暑假自我修炼:如何制定规则,提高课堂管理的效率?

  发布者: 李孟雨    所属单位:商丘市梁园区凯旋路一校    发布时间:2021-09-17    浏览数( -) 【举报】

这篇文章我想和你聊聊,怎样通过制定规则,提高你的课堂管理效率,从而让自己教得更轻松。


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管理其实有两层:


第一层是运筹学意义上的管理,比如一节课的安排,什么时候讲课,什么时候练习,什么时候讨论等等。


第二层是人性学意义上的管理,比如讲课时让学生认真听,练习时让学生独立思考,讨论时让学生踊跃发言等等。


如果把课堂比作一辆车的话,第一层管理就像油门,推动你的课堂向前进;而第二层管理就像润滑油,让你的课堂前进得更顺畅。


很多时候,人性因素导致的管理问题,要远远多于运筹不当导致的管理问题。


过关同样的内容,有的老师只要一节课,而有的老师两节课还没搞定,这背后的原因,如果不是学生的基础有差距,很可能就是老师在第二层管理能力上有差距,也就是说,没能搞定学生。


那么,如何让课堂管理实现“运筹学”和“人性学”两个维度上的最优?


制定规则。


1.为什么要规则?


我们让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专心完成任务,归根到底是希望学生掌握知识。


课堂管理的目的,是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那学生的行为是靠什么驱动的呢?是满足某种要求后得到的利益的预期。


利益可以分两类:


一类是物质性利益,比如有的学生认真听课,是因为这样做老师会奖励好吃的零食,这里的零食可不是实际的零食,而是对零食的预期;


另一类是精神性利益,比如有的学生认真听课,是因为觉得这样做能让自己学到知识,这里的知识也不是真的知识,而是是对知识的预期。


规则本质上是一个推理公式的集合,其中的每一条公式都给学生一个预期:如果做到什么,就能获得什么利益;如果做不到什么,就会失去什么利益。


从预期的来源看,课堂管理有三种基本模型:


第一种是人治,就是要求和奖惩由老师说了算。比如同一场考试,学生A考了75分,学生B考了50分,按理说学生B考的更差,但老师可能表扬学生B,反而罚学生A把试卷抄一遍,因为他觉得学生A是90分水平考75分,对考试不够重视,而学生B是30分水平考50分,已经算是突破了自己。


第二种是法治,就是要求和奖惩由规则说了算。比如规定考试不及格的,要把试卷抄一遍,那么对于上面提到的学生A和学生B,不管学生A的态度有多不端正,学生B的突破有多大,按照规定,抄试卷的一定是学生B。


第三种是教化,就是帮学生提高认知,让学生自己要求和奖惩自己。比如老师在平时反复强调考试的重要性,学生A和学生B也从中发现,考试成绩多一分,自己会前进一百名,上高中就更有希望,这时他们就会在每一次考试全力以赴,考好了比老师还开心,考的不好比老师还着急难过。


三者相比,教化的效率最高,你要学生做到50分,但学生要追求自己做到100分,这效率能不高嘛!


可是,教化不容易做到。时间上,有的学生一点就通,而有的学生考砸几次还是不愿意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空间上,快班里能做到的学生相对普遍,普通班能做到的,或许就没那么多了。


如果班上有这样的学生,我们只要提供方向的指引和一定自由的空间,就基本可以了。


那剩下的学生怎么办?尽可能法治。


法治一方面能节省我们临时决策的时间和精力,不用整天忙着“救火”;另一方面能把决定“甩锅”给规则,减少学生的抵触。


规则能应对大部分的教学问题,但也会有照顾不到的地方,这时,老师的及时干预就很有必要了。不过,最好把这样的情况当做升级规则的一个契机,让规则不断发扬壮大,适应更多的问题。


所以,“法治为主、人治为辅、静待教化”是提高课堂管理效率的基本策略。


2.什么是好规则?


有规则虽好,但不是每一个规则都是好规则。


一个好规则至少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①基于共识


共识,就是共同的认识。


有的规则从制定出来那一刻起,就注定执行不下去。为什么?因为你还没有和学生取得共识。


没有共识,学生会认为,你是想借规则之名来随意摆布他们,这时你会陷入“权利之争”。


有了共识,我们就能围绕着它,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够回应现实各种复杂情况的规则。


那怎么取得共识呢?给你一条公式:共识=需求+价值观。


首先,分析学生的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找到学生的需求点,比如能不能吃饱,能不能一直有书读,有没有好朋友,有没有人认可自己,自己的愿望能否实现......等等。


其次,分析学习的价值观。尝试回答一个问题:“对数学学习来说,什么更重要?”我们就能列出一个价值观清单:知识,技能,思路,思考,努力,练习,合作......等等。


最后,把需求和价值观结合起来。比如把“知识”和生理需求结合,就是“学好知识,过好日子”;把“努力”和尊重需求结合,就是“每一分努力,都值得铭记”;把“成长”和社交需求结合,就是“成长路上,并肩作战”......等等。


用这一条公式,我们可以和班上每个层次的学生取得共识。


②中庸调整


有了共识还不够,有的规则从制定出来的那一刻起,学生就认定这是“少数人的游戏”,因为拿奖的永远是极好的人,受罚的永远是极差的人,中间的大多数,只是默默无闻的陪跑者。


执行这样的规则,你会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在乎,而如果一旦奖励不够吸引,可能连这少数学生的支持也会失去。


那怎么办?中庸调整。


一个班的学生,按成绩水平,可以分为优秀层、及格层、中间层和后进层;按学习态度,可以分为积极主动、消极被动;按学习习惯,可以分成习惯良好,习惯不良......


这里的“中庸”,就是要在各层学生的需求和满足的手段中,寻找一个动态平衡,而不应该执着地倾向于任何一方,简单说,就是避免“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想到一条规则后,思考两个问题,可以帮我们做出调整:


它调动了哪些学生?


怎样调整能调动更多的学生?


比如设计一条规则:“上课为大家讲解习题思路的同学,每人每次加5分”。


它调动的,是能把题目做出来的学生,那做不出来的学生怎么办?


不妨对规则做个调整:“上课上台讲解习题的同学,每人每次加5分,会做的讲思路,不会做的讲疑惑。”这样,即便不会做的学生,也有同样的机会加到分,规则能调动的面就更大了。


③促进合作


有了共识,而且能调动绝大多数的学生,够了吗?还不够,因为有的规则制定出来后,会引起学生的精力内耗。


比如有的老师把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提出一条规则:“每周积分最后三名的小组,做周末作业,其余小组免作业。”


学生的确能被调动起来,但他们也跟着变得功利,可能有分加的任务就做,没分加的任务就躲,要是哪个小组提前锁定了免作业的资格,他们对后面的任务也会变得不上心。


那怎么办?抑制零和博弈,促成合作多赢。


像上面周末作业的规则,就会引发零和博弈,因为对学生来说,要么自己小组做作业,要么其他小组做作业。


那怎么促成合作多赢呢?


像普通班,不妨把学生分成分批,一批是“教练”,剩下的是“徒弟”。每个“教练”自行选择“徒弟”,确保每个“徒弟”都有“教练”。


接着提出规定,“徒弟”按要求完成周末作业,“教练”自己免作业,但是要帮助“徒弟”批改和解答,完成任务的,每人每次加10分。


这时,“教练”会对“徒弟”的作业上心,有时为了批改到位,自己也会把作业做一下;另外,为了保住“教练”这个位置,他们也会努力考好每一场试。


“徒弟”呢?他们也会努力做,一来有“教练”监督,二来有规则约束,三来有加分激励。


有的老师可能觉得,这加分也得学生在乎才有用啊!这就要多多开发积分的价值了,如果想法,不妨让学生来想,说不定有惊喜。


促成合作多赢的规则,能让学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3.如何制定规则?


我们可以从网上,或同事那里找到现成的课堂规则,只要按照上面三个条件进行筛选和调整,就能把这些规则化为己用。


那么,如果想要自己从零开始制定规则,又该怎么办呢?


介绍一个心法:责权利心法。


责权利心法,就是在任何一个管理单元上,责任、权力和利益,这3件事情必须要同时、对等的发生在一个主体身上。


凡有一个地方不对等,就会出现管理的漏洞。


①权力独大,将会导致权力寻租。


比如科代表手里掌握着自习课的奖惩大权,但他做好了没什么收获,做不好也没什么责任。这时他很难独善其身,同学们吵闹,起初他会管两下,久而久之,他可能睁只眼闭只眼,奖的是自己的喜欢的人,罚的是自己不喜欢的人。


②利益独大,就会引发内耗冲突。


像上面提到的周末作业,就是一个例子。如果规定得分最后三名的小组有作业,其余小组免作业的话,那么学生天天都处在分数争夺上,看起来热闹非凡,实际花在对知识理解上的精力,可能并没有多少。


③责任独大,一定催生消极怠工。


这点不难理解,如果你在规则里只提要求,学生做好了啥好处都没有,做不好却要挨骂受罚,那最后学生就会变得死气沉沉,你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推着他们往前走几步。


根据责权利心法,我们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把规则制定出来。


①定责


定责,就是回答一个问题:你希望谁在什么时间做成什么事情?


比如上课铃响,我会希望科代表能提前调试好投影,值日生能提前擦好黑板,并且组织大家做好课前准备,其他人在自己的座位上,准备好数学资料和文具。这时,我就可以把这些要求先加入规则里边。


②授权


授权,就是回答一个问题:有哪些资源可以用,有哪些操作可执行?


比如上课铃响,值日生能拿抹布擦黑板,而其他人不行;科代表可以调试投影,而其他人不行;科代表可以带上便利贴,登记不按要求做准备的同学名单,而其他人不行;其他人能用的是自己的物品,能做的就是课前准备。


③给利


给利,就是回答一个问题:有什么可量化的奖励和惩罚?


比如上课铃响,值日生、科代表和其他人各司其职,按要求做到的人,每周一次性加10分;没做到好的,每次扣2分,而且超过两次将由老师约谈,协商解决的方案,并抄写该条例一次。


三步做完,一条规则就出来了。


而课堂的管理效率,就是在一条又一条这样规则的执行中,逐步得到提高。


趁着暑假,不如给自己整理一套好用的规则,迎接开学吧!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