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提交教学设计及课件截止时间:2016-11-25
  2. 作业要求:

    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让老师们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更好的解读了课堂教学。在信息技术应用的探索与尝试中,您有哪些得意的作品呢

    作业题目:

    请参训教师结合本学科教学情况及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培训课程所学内容,提交一篇教学设计(教案)及该节课对应的课件。

    要求:

    1.提交作品应与本次远程培训的学科对应;

    2.教学设计内容完整,思路清晰,内容要包括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教学课件需保证能正常播放查看;

    3. 字数不得少于500字;

    4. 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抄袭,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5. 为方便批改,教学设计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课件形式可以是PPTPPT以附件形式提交),亦可是微课等(微课从视频上传通道上传,请选择平台支持的视频格式)

    6. 请在截止日期前完成本任务,逾期将不能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提交教学设计及课件

提交者:安艳艳     所属单位:八宿县小学     提交时间:2016-10-15    浏览数:2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性质,懂得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2、 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并能寻找到生活中的运用。

能力目标:

1、 通过观察、实验、交流、发现等活动,发展平面几何观念;

2、 通过实践去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

2、 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二、 教学重点:

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实验、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 教学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发现。

四、 法:

新的课堂教学采用“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提高”,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践和猜测的发现过程。

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生动活泼地发现新知识。

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及时点拨,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使学生思维逐步扩展。

确定本课主要的教法为:

1、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模型教学;

2、实践式、讨论式教学;

3、评议结合教学。

五、 法:

从实践中探索―――在讨论中发现―――到生活中对比。

六、 教学设计

准备问题:

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课件演示: 如果我们要从A地到B地,你会选择哪种走法呢?

 

(说明: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准备阶段,回顾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发现过程中。)

进行新课: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姚明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和喜欢的篮球明星,根据篮球明星姚明的有关资料,你能算出姚明的步幅有多大?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板书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课件演示:

说明:设置悬念,从情境中营造可探索的环境,从一开始就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用同学们感兴趣的事,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快乐的讨论与探索中尽可能地展示学生丰富的资源、儿童的信息,使课堂教学活动更精彩,更充满生机与活力。)

2 自己实践,发现新知:

动手做一做:

用长度分别为4cm5cm5cm6cm10cm的五根小棒,同学们发挥想像,任意取其中的三根,首尾连接,搭成三角形。并思考以下问题:

(说明:学生有了好奇心,同时将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这一步是使学生从实践活动中自己发挥创造力、发现各种可能的结果。学生进行分组实践,遇到困难可提问,同桌学生也可互相商量。这时引导学生实践就成为学生切身的需要。等实践到一定时机时,转入下一步。)

交流反馈

形成性质

  (说明:通过“做一做”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通过观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思考和直观的推理,获得新知,并学会初步说理,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根据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加以分析点评,并用课件总结各种可能。)

作图验证

再试一试

(说明:既使得学生会用圆规和直尺画三角形,又让学生在作图中更加体会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也为下面三角形稳定性的学习埋下伏笔。)

3、 继续实践,继续发现:

再动一动手

  (说明:通过“再动一动手”这一活动,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初步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得出性质

通过展示教具三角形与四边形。加深学生对这一性质的感性认识。课件演示

(说明:展示教具,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通过课件,带领同学们到生活实践中的去寻找三角形稳定性的运用,同时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图形之美。)

4、 重点内容,尝试练习:

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巡视,以便及时掌握学生尝试练习的反馈信息,找准学生困难在哪里,这就为后面教师讲解提供信息,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学生尝试中遇到困难,同桌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帮助。

5、 针对困惑,教师讲解:

根据课堂反馈信息,对尝试题进行点评。

(说明:学生互相讨论后,迫切需要知道自己尝试的结果是否正确,这时教师讲解的火候已到。教师只要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教学重点和难点地方进行讲解。这是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关键一步。在“想一想”这一题的启发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6、 会学数学,学会小结

在课堂小结前,问一问同学: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后,返回到本节课的开始,让同学讨论姚明步幅有多大的问题。

   (说明:通过小结,一方面使学生主动地把本课的知识内容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熏陶学生逐步达到“会学”数学的境界。“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这时学生已经能很轻松得回答姚明的步幅到底有多大了。)

7、布置作业

附件

  • 《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课件[1].ppt     下载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