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标题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截止日期 : 2016-11-28
作业要求 : 1.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可以分成几类?
2.设计主题教育活动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3.请展示一个你做过的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方案。
4.欣赏照片,并谈谈此类游戏活动组织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作者 :刘娜
2016-11-22提交者:学员陈琨浏览(0 )【推荐】
1.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可以分成几类?
我国幼教界在学习和借鉴国外游戏理论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形成了幼儿园实用的游戏分类。 一、 幼儿园游戏分类的几种形式 (一) 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 此类游戏的分类受苏联的影响较大,它便于教师了解游戏的教育作用,可以根据需要选用。这是目前我国广大幼教工作者一致公认的分类方法。但容易给幼儿园游戏的开展带来误区。 (二) 主动性游戏和被动性游戏朱邓丽娟等:《幼儿游戏》(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页。 1 主动性游戏儿童除了需要智力活动外,更需要运用肢体、肌肉的活动去进行游戏,儿童可以自由控制游戏的速度,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决定游戏的形式,如绘画、手工、玩积木、玩玩具、角色游戏、玩沙、玩水、唱歌。根据不同的游戏方式,主动性游戏可以再分为以下四种: (1) 操作性游戏:运用四肢大小肌肉的活动来进行的游戏。大肌肉活动,如需手脚协调的攀、爬、抛、捉等动作;小肌肉活动,如推拉玩具、搓油泥、拼图等,需运用手腕、手掌、手指等才能进行。 (2) 建造性游戏:儿童利用大小积木或拼插玩具来制作房屋、桥梁或其他物品。 (3) 创作性游戏:需要儿童用心去创作、运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物品,以表达其创作力。一切美工活动、玩沙、玩水游戏均属于此类。 (4) 想象性游戏:利用现有的物件或玩具,凭自己的想像力来进行想象性的扮演角色的游戏。 2 被动性游戏属于较静态的活动,儿童只需观看、聆听或欣赏,而不需进行体力活动,如看图书、听故事、看录像、听音乐等都属于静态接受信息的活动。 (三) 手段性游戏和目的性游戏宫再英:《幼儿园自选游戏成果发布会》,《学前教育》,1996年第3期。 手段性游戏是指以游戏的方式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即教学游戏化。 目的性游戏是指为儿童提供为玩而玩、获得游戏性体验的条件。 此两类游戏的分类各有其独特的意义。手段性游戏把游戏作为教育教学的手段,教师的控制程度较大,而儿童却不能完全依自己的愿望自主地游戏。而目的性游戏则注重游戏活动本身,幼儿可以主动支配自由的行为,自由参加游戏。使儿童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快乐并使个性、情绪及社会性方面得到发展,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游戏在实践中由于教师缺乏操作性的指导,致使游戏流于形式。 (四) 游戏的三维度分类法 方展画(1990)方展画:《幼儿游戏的类型》,《幼儿教育》,1990年第12期。提出应从三个维度来对游戏进行分类,这三个维度包括:个体--社会维度、生理--心理维度、认知--情绪维度;其中又分为五类:满足型游戏、适应型游戏、运动型游戏、认知型游戏、情感型游戏。
1.设计主题教育活动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设计体现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思想,但首要的和贯穿始终的设计原则应是以幼儿为本,是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一、思想教育性原则。是指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过程中发挥各种因素的教育功能、作用及影响,培养幼儿形成对待周围事物的正确态度。
二、科学发展性原则。是指向幼儿传授的知识、观点、技能等都是正确的、准确的,要符合幼儿认识规律,能够促进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使幼儿从现有的水平向"最近发展区"发展。
三、趣味直观性原则。是指组织活动时要利用幼儿的各种感官和已有经验,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或游戏的方式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形成愉快的学习气氛,
四、启发探索性原则。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善于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幼儿的求职欲望和探索精神,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提高幼儿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主题活动性原则。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启发、引导下,通过幼儿自身的实践活动、探索活动来学习并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六、全面渗透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有教育价值的因素对幼儿进行教育,将各项教育任务和内容渗透到幼儿一日的生活活动之中,做到幼儿事事、时时、处处皆能接受生动而规范的教育,这样才能高质量地实现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3.请展示一个你做过的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方案
2016年春季清明节活动方案
设计思想: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来到,万物凋零的寒冬就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真正地开始了。在清明期间,组织幼儿系列教育活动,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向革命烈士致敬默哀或扫墓等活动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通过吃鸡蛋、画鸡蛋、玩鸡蛋、踏青春游、荡秋千、放风筝活动,了解传统风俗,锻炼身体,充分感受春景的美好。
活动目的
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等。
3、敬仰怀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活动准备:电脑,国歌
活动过程:1.用古诗导入活动内容: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小朋友你们知道几月几日清明节吗?(4月5日清明节)
2、教师讲述清明节的由来。
3、电脑:幼儿看电脑边放教师边讲述,让幼儿了解老革命烈士的先进光荣事迹。
4、(1)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课件同时播放毛主席树立纪念碑的录音,教师讲述:毛主席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永远怀念这些革命英雄,并在20XX年3月30日在天安门广场树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全体幼儿唱【国歌】
5、与幼儿交谈:清明节有那些习俗?
运动习俗:踏青、荡秋千、打马球、放风筝、蹴鞠、插柳等。
饮食习俗:吃清明粑
6、家园互动:假期和家长踏青、放风筝。
4.欣赏照片,并谈谈此类游戏活动组织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 根据幼儿气质特点组织适当的角色游戏 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首先,幼儿在活动上存在着差异。有的幼儿不停地活动,喜欢高强度、富有竞争性和刺激的游戏,注意力不易集中。这类幼儿即使被要求从事安静的活动也很难安静得下来,反而会弄坏玩具,影响游戏进行。相反,另一些儿童则喜欢从事一些较为安静的活动,在从事大运动量的活动时往往因疲惫而不能长时间坚持下去。所以,角色游戏中应该既有动态活动,又有静态活动。让多血质、好动的幼儿扮演警察、小偷、建筑工人等大体力、富有刺激性和挑战性的角色;让粘液质、喜欢安静的幼儿从事服务员、医生和教师等角色。同时,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应注意情节的生动有趣,特别要吸引不太喜欢这一游戏的幼儿也参加进来。例如:音乐游戏一般爱静的幼儿较感兴趣,这时,教师就应把重点放在好动的幼儿身上,可以在游戏中使用头饰,安排狐狸捉兔子、猎人打大灰狼等有战斗性的情节,使其也能积极参与。
其次,幼儿在内外向上的区别。外向的幼儿喜欢言谈,说话较多,爱和他人交往,情绪和内心的想法常表现在脸上;相反,内向的幼儿不喜欢和人交流,很少将自己的情绪表露在外,较敏感,教师的言行往往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对角色游戏进行指导和总结时,要采取适当的批评和交流方式。对于外向的幼儿,可以用有说服力的批评来触动他,让他清楚地意识到所犯错误的严重性;和内向的幼儿交流则一定要真诚、亲切,与之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尊重、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当教育他们时,要给其充分的时间去认识到问题所在。
再次,改变心理定势,关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儿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幼儿的气质特点会影响他和其他人的人际互动。教师要认真观察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对粘液质幼儿多加关注,不要因为他们安静,不出乱子就一味地认为他们不需要老师的关怀;要有意识地和不太招人喜欢的胆汁质、抑郁质幼儿培养感情;也许正是这种感情可以使胆汁质幼儿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使抑郁质幼儿向老师敞开心胸。教师应在游戏的过程中,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幼儿进行积极的关注,采取不同的指导和交流方式。
当然,角色游戏也给幼儿提供了机会、场所和榜样,让幼儿去体验不同的角色和情感,认识周围的世界,帮助其明确角色定位。让他们知道哪些是女孩子做的事,哪些是男孩子做的事。并且,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发挥男女幼儿的互补作用。如让男孩子扮演“兔妈妈”,让女孩子扮演“猎人”,使他们各自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发展双性化气质。气质是相对稳定的,但也不是不可变的。教师可以在游戏中通过适当的指导,让幼儿体验某一角色的优缺点,帮助幼儿发展积极的气质以改变其原有的消极气质。如对冲动、马虎的幼儿可以让其扮演一些需要有耐心、细心的角色,如纺织工、侦查员等,侧重对其的细致性、深刻性的教育,鼓励他们对外界环境做深刻、细致地观察思考,加强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对内向、安静的幼儿,可以鼓励其扮演诸如律师、主持人、运动员之类的角色,让他们更多地表达自己,展现自己,而不只是自己一个人抱着娃娃玩而忽视了与他人的交往。不过,这个“度”一定要把握好,否则幼儿会因不知所措而体验到失败与无助。
2. 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供和角色游戏主题有关的知识。
即使有些角色游戏的主题幼儿已经相当熟悉了,但对其中一些角色,如餐馆洗碗工、厨师、药剂师等,却不一定很了解,因此教师要注重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可以常带幼儿出去走走,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幼儿参观,实地观察成人的劳动获得直接经验。如可以到药房去,看看摆放整齐的物品,了解他们是怎样分类的;通过和店主、会计、药剂师的谈话,知道他们各自的职责,并观察店员是如何接待顾客的。另外,也可请专职人员来班上直接向幼儿传授经验,如请医生到班上给某个幼儿看病,幼儿在边看边问中就获得了经验。
3. 提供尽量多的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可以帮助幼儿进入角色,把现实生活和想象中的角色联系到一起。一只听诊器可以使他们承担起“医生”和“病人”的不同角色;一条围裙和一把勺子能把另一组孩子变成“冰淇淋售货员”和“顾客”。
游戏材料不要求价格昂贵,应当是简单的,尽量真实和耐用的。用泡沫橡胶的下脚料制成的“蛋糕”,厚纸板和透明塑料片制成的“饼干”,都很受幼儿的欢迎和喜爱。
要注意的是在游戏活动中,不要一开始就把所有的材料都呈现出来,而应该在游戏的发展过程中,给幼儿一定的时间去寻找、发现和获取新的游戏材料,以保持他们对游戏的积极性和探索性。角色游戏往往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不要急于求成。
4. 教师与家长可介入游戏中,成为幼儿当中的一员,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
教师的指导应该是“参与”,而不是“干涉”。如果教师纯粹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在幼儿的游戏中,幼儿会感到有点紧张、压抑。一旦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参与了他们的活动,师生共同的“角色感”驱使幼儿与教师的关系更为密切,孩子们会说“妈妈,谢谢您”,“阿姨,您走好,欢迎下次光临”之类的话,而且能较好地遵守游戏规则,礼貌待人,共同协作。同时,教师的角色身份有利于向幼儿提供新信息和新情境。例如,在“娃娃家”中,教师以客人的身份去做客,带去了礼物“蛋糕”,幼儿为娃娃过起了生日,唱生日歌,说祝贺语。当幼儿冷落娃娃时,教师又以听到娃娃哭声,吸引幼儿了解其原因。通过请家庭医生使幼儿知道怎样更好地喂养自己的孩子。教师有的放矢地引导游戏发展情节,培养幼儿的交往意识,提高其语言水平、表现能力等。家长应在家中为幼儿提供进行角色游戏的场所、情境,帮助幼儿一起设计角色,指导幼儿游戏,在家庭中起到教师的作用,是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一致,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总之,角色游戏是适合于幼儿身心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有着生动性、趣味性、教育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和家长应了解影响角色游戏顺利进行的因素,根据幼儿特点组织适当的角色游戏,从而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的发展,加速其社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