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莫让多媒体教学破坏了语文原有的魅力

2016-11-09  发布者:潘冰洁  浏览数( -)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电子时代的到来,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源源不断地涌进了校园,多媒体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很多老师热衷于多媒体教学,尤其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似乎没有多媒体就不能上好语文课。在很多的语文公开课中,大部分老师让多媒体来唱主角,让视听资料在语文课堂上大放光彩,让学生满堂看。这样热热闹闹的课虽然能讨学生耳目之欢,却破坏了语文原有的魅力。下面笔者谈谈多媒体教学破坏了语文原有的魅力的一些浅见。

一、多媒体难以让学生借助文字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很多语文多媒体课件制作得丰富多彩,让视听的画面充斥了整个课堂,学生以看代读,以看代思,以看代讲,根本不用去想去思,只要会看就行。笔者亲见:某位老师上公开课《桃花源记》,把课件制作得美伦美幻,有视频朗读,把全文所有的语句打上大屏幕,配上动画,每听到一句朗读就配以相应的动画美景,还有优美的背景音乐,学生看得如痴如醉,还用大屏幕展示了二三十幅图片。教师尽展电脑操作的绝技,唯独没有精辟独到的分析和恰当的引导,更没有给学生思考想象的空间。把这样具有丰富想象力美文,以教师出示的画面取代了学生的想象,大大破坏了这篇文章原有的魅力。类似这样的情景交融的美文,老师怎么能用多媒体以简单的再现文中的画面来代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呢?应让学生借助文字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这样学生才会有自己的深切体会,才能展现出语文原有魅力。因为语文毕竟不是美术,它是文字来展现美景的,而不是的画面,这才是语文独特的魅力所在。

二、多媒体难以让学生对文学语言独特的魅力有所体会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大多数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文章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文学感染力。这样的作品文学语言表达充满神奇魅力,文中寥寥数语就能勾画出一幅幅生活的图景,使你浮想联翩;生动的文学语言把事物的存在状态生动地再现出来,使你身临其境;朴素的文学语言可以把跨越时空的人、事、物凝聚在片言只语中,创造出一个美妙的天地,撩动你丰富的情感。如《斑羚飞渡》写的是动物世界其悲壮的一幕,一个惊天地、泣鬼神、震撼心灵的场景。七八十只斑羚在狩猎者的威逼、追杀之下逃到一处绝境——不可逾越的山涧。但许多的老师在用多媒体来上这篇文章的时候,只是把类似电视《动物世界》里的画面展示给学生看,只能给了学生以视觉的冲击,没有让学生品味其中文学语言的震撼力,没有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来感悟文学语言独特的魅力,严重地忽略了文章本身极强的文字感染力的探究与讲解,不能说不是极大的遗憾。

三、多媒体难以让学生的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得到提升

语文多媒体教学的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已成事实,这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创造了便利条件。但语文多媒体课件中图片、音乐素材的“多”和“滥”容易忽视了语文固有的学科特点,那就是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多媒体难以让学生的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提高,是要让学生亲身去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老师要引导学生去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如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教学,老师用多媒体播放影视资料激发学生兴趣固然好,但如果学生一味沉浸其中,热热闹闹的课堂过后学生心中也空空如也,忽视文本的解读和再创造,忽略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鉴赏,也就达不到教学目标,体现不出语文原有的魅力。

我们农村中学条件有限,往往一个学校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教师自身技能也有限,多数课件只是下载,直接“拿来”就用,不一定符合自己的学生的实际,导致我们的多媒体往往是形式,仅仅是板书的代替,就算如此有时老师还会手忙脚乱,这样的多媒体不如不用。

总而言之,多媒体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用好它,能为你的语文教学锦上添花。但绝不能以破坏语文原有的魅力作为代价,还是让语文课上得踏实一点,多一点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来感悟语文原有的魅力吧。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