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让学生创新起来,大胆想象

2016-11-04  发布者:张柳枝  浏览数( -)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营造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结合学习和自己的教学体验,总结如下

一、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具有独创精神,乐于从事创造活动,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有独特新颖的见解和教学方法。其次教师要有旺盛的求知欲规划和强烈的好奇心,以形成积极进取和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再次教师要宽容和理解学生,不要担心孩子失败,要鼓励他们去探求未知世界,鼓励他们向权威理论质疑。另外,教师还要善于获取信息,开阔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动。如我在教学《跳水》一文时,鼓励学生想象,除了命令孩子跳水外,还有没有其他比较好的得救方法呢?教学《捞铁牛》一文时,我鼓励学生想象,除了怀丙的这种方法,还有没有比他更好的办法?这样,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大胆创新,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创新意识。

建立民主师生关系,营造创新学习氛围。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彻底放弃自己的权威,建立一种民主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够使学生活跃起来,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事实上语文课就是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过程,我们要让学生敢于发言。有的学生不敢发言,其主要原因就是怕说错,怕老师责怪,怕同学们笑话。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或者是说错了,也要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问题,找出新问题,这样才能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树立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尝试着去发展、去创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经常利用语文课、思想品德课和班会课组织学生学习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之所以有发明创造,是因为他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动脑、动手,并善于创新,这样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创新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特别注意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高,容易进入自由、自在、自觉的精神状态,这样,就能引发想象力,激活其思维力,诱发其创造力,只有当儿童在课堂上真正是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时,创新意识才有可能产生,有时课堂上会出现一些脱口而出的精彩的语言,例如我在执教《蚕和蜘蛛》一课时,运用激趣自学——自己质疑——师生共同解疑的教学方法,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讨论热烈,很快就弄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蚕和蜘蛛比赛纺织,蜘蛛织网是为自己,蚕织网是为大家,结果奖状送到了蚕的双手,可是学生为蜘蛛呜不平,说:“老师,蜘蛛织网网虫子留给自己吃,不错,但它网的虫子很多都是些害虫子,像苍蝇、蚊子,还不也是在为人们做好事吗?怎么能说只为自己呢?”又有学生说:“蜘蛛真傻,自己明明为大伙做了好事,它却不会介绍,偏又说明自己一日三餐不用愁,真是出力不讨好。这就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当教师以平等的态度热爱、信任、尊重他们时,他们就会无所顾虑,敢想敢说,表现得特别出色,想法也会格外新奇。

三、启发学生积极质疑,发表创新见解。

学生能解决问题固然重要,但能提出问题更可贵。提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起点,是创新的前提。教学中积极启发学生质疑,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诱导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钻研、讨论,寻求解决的方法,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启发学生质疑:“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什么在临死前会产生那些幻想?”在教学《穷人》一课时,启发学生提出:“桑娜和渔夫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呢?”的问题,通过朗读理解,去寻求恰当的答案。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都是串讲串问,一问一答,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在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改大潮中,在课堂中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创造宽松、活跃的氛围、消除学生畏惧心理,激发他们提问的热情;另一方面要交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培养他们提问的能力,如抓住课题与内容的联系提问,根据文章的表达特点提问等。例如在教学《你们想错了》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课题提问:“看了这个题目,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思维闸门一下子打开了:你们指谁?你们想什么?错在哪里,题目为什么加上双引号?这句话是谁说的?等等。此时,教师并不是马上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寻求答案。经过长期不懈的训练,可使学生在“学—思—疑—问-解”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天地。

四、鼓励学生创新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操作,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小创作活动,并定期进行评比,对学生的创造成果给予的鼓励,即使尚未成熟的创造性设想,也积极支持,努力保护学生创新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利用课堂发挥表扬的激励作用,可以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让他们充分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心。法国教育学第惠斯多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句话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例如:在识字教学中,我常常编写一些儿歌识记字形,像“做”字,“单人旁,反文旁,古字中间坐大堂”等。使学生觉得有趣,于是在学生认字时,他们自己就会开动脑筋编歌记字形,如教学“鼓”字,我让学生观察后,分析一下如何记,立即有人说出“十豆,十又。”“碧”字,有位学生说:“王老头,白老头,二人并肩坐石头。”这些语言多么形象生动,这就是孩子们的智慧,每当这时,我都会对他们的创新性回答大加赞扬:“太精彩了!”、“你真爱动脑筋!”“你真棒”当某位学生的创造性说法不太准确时,我也先肯定他的创新意识,再帮他分析错误的原因,保护其创新的热情。其次,要让学生“做一做,演一演”,如我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时,就让学生实际操作试验,还鼓励他们大胆质疑,还有其它的实验证明方法吗?在教学《数星星的孩子》一课时,演一演张衡数星星的动作。这样,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利用课堂教学,激发想象。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是智力活动最灵活的方面,是创新的先导,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离开想象是不可能取得成效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教学的有利契机,激发学生去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非常重要。我深知此理,所以在课堂中,十分注意学生想象。例如教学第十一册第1课《桂林山水》第234自然段时,在学生掌握了这3个自然段的词句和内容后,我要求学生联系课后练习,“闭上眼睛想象,听老师朗读(可以配乐)3个自然段,脑海里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学生驰骋想象,在各自的脑海里呈现丰富多姿的想象画面,再看图象(放录像),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实际景色,问:“想象到的画面和看到的实际景色会有什么不同?”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去展开想象,又不是凭空的胡思乱想,而是按老师给予的情境(老师配乐朗读课文,放录像或者看图像)想象,使学生的想象有现实依据,把想象和现实结合起来。这样的激发想象,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词句和内容的理解,发展了想象能力,又使学生的想象有现实作基础。同时利用课文里的“……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和“真……呀,有…有…”句式联系生活展开想象造几个句子。如六峰山的水真静啊,让你感到安静;陆屋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鱼儿做游戏;……树上的鸟儿真多啊,有黄色的,有红色的,有黑色的,……多得难以形容;街上的人真多呀,有……有……多得数不清。这样的激发,既发挥了想象,又培养了创新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上,如能坚持这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日积月累,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会得到加强和发展。

六、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教师要有创新的思维方式,特别是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不能墨守陈规、照本宣科。如我在教学《找骆驼》一课时,学生齐读课题后,我直接提问,见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踊跃回答:想知道谁找骆驼?想知道为什么找骆驼?他的骆驼有什么特征吗?找到了吗?……这里通过质疑,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把课题作为发散思维的训练点,猜想文章会写些什么,会怎么写?结果会怎样?可能表达的中心思想和逻辑性,这样长期训练,不但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而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懂课文,充分发挥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以上策略,比较肤浅,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研究,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